让港口旧设备“返老还童”

2023-06-29 09:55:26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本报记者 袁帅 通讯员 赵子仪 王璟文 刘可欣 -标准+

交通工匠名片

李圭昊,宁波北仑第一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团委副书记,工程部副主任工程师。他牵头实施了调箱门机远程遥控系统研发、龙门吊用油用电自动切换系统研发、北斗卫星定位应用、海铁全流程自动化等多个创新项目,多次获中国港口协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曾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等称号。2020年3月,李圭昊工作室成立。

从22岁到35岁,从基层电气修理工到浙江省劳动模范,李圭昊的青春在奋斗中闪闪发光,他用自己的实践成果点亮了港口科技创新路。

初出茅庐 助两台龙门吊重新“上岗”

2010年,22岁的李圭昊从浙江工业大学毕业,来到宁波北仑第一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拎上工具箱,戴好安全帽,成为一名基层电气修理工。

为了熟悉设备,李圭昊翻阅了公司十余本《电气故障记录本》,逐一将师傅们的修理经验分门别类,反复学习推敲,还自学了液压原理、机械制图等技术,练就了快速查找故障点的预判法,积累了设备维修经验。

李圭昊所入职的是宁波舟山港最早的专业集装箱码头,那时公司使用的龙门吊是20多年前购置的旧设备,接触器烧坏、变频器误报等故障时有发生。

2011年5月,一个难题摆在李奎昊眼前:两台生产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老式龙门吊,由于电控系统老化、部分配件停产等原因,停止运行工作,成了码头上的摆设。

李圭昊大胆设想:能不能升级电控系统,让设备“返老还童”?由于此前没有改造案例可以借鉴,他便从图书馆抱回一堆书,一门心思研究龙门吊电控系统。

功夫不负有心人。仅3个月时间,他就吃透了驱动器的工作原理及调试方法,经过反复论证、数十遍修改,提交了一份关于老式龙门吊电控系统改造的可行性方案。随后,经过不断改进,两台龙门吊完成改造,重新“上岗”。

报废的旧设备再次启用、产生效益,这让李圭昊切实感受到技术创新的价值,也坚定了他“做一个具有专业素养的职业人”的理想。此后,如何给其他旧机器、旧设备成功“换血”,占用了他大部分的业余时间。

2017年,公司推动智慧码头建设,设备自动化改造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李圭昊积极研究港口生产设备自动化的先进经验和成功案例,带领研发团队进行技术研讨与创新实践,结合自身业务特征,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前沿技术,形成了一套与生产实际和设备现状相契合的自动化实施方案。仅1年多时间,就有11台海铁集装箱作业设备应用了该自动化实施方案,实现了码头设备“机上无人操作自动化”从无到有的突破。

中流砥柱 传帮带青年技能人才

李圭昊工作室设有技术攻关小组、流程优化小组、青年科技小组,共有16名成员,工程师、技师及以上人员占工作室总人数的81%,是一支政治素养高、专业技术精、精气神足的青年队伍。

“带好团队就是要有规矩、有人情,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作为工作室的领衔人,李圭昊对培育青年人才有自己的心得。他积极探索建立青年人才发展模式,通过青年科技小组,向青年人才传递正能量,帮助他们提升技能水平,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

李圭昊建立了一套集技术培训、技术比武、导师带徒、项目练兵为一体的运作机制,帮助青年人才提升综合能力,并持续推进青年创新创效成果评选和推广转化。

工作室成员周涛、俞钱健晋升为高级技师,陈小锋、朱诗亮、童一鸣成功申报工程师技术职称……近两年,工作室涌现了一批技术精湛、管理能力突出、素质优良的青年人才,多名成员不断成长。

自成立以来,李圭昊工作室已经完成创新项目30余项,获2项软件著作权、7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发明专利进入实质审查阶段,创造经济效益近700万元。先后获评浙江省青工创新创效工作室、浙江省高技能人才(劳模)创新工作室。李圭昊带领团队成员参加各项课题攻关和集团科技论文评选30余篇。2021年,团队成果《一种铁路港站集装箱列车车皮定位方法》获中国港口协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22年,团队成果《传统集装箱码头海铁联运智慧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获中国港口协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编辑:袁帅

审核:杜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