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天科院构建科技创新供给体系 服务水运“建管养用”全过程

2024-01-26 22:13:19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周昕 王晓琳 谌业良 记者 梁熙明 -标准+

image.png

image.png

1月26日,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简称部天科院)2023年度工作总结表彰大会暨九届一次职工代表大会召开。2024年,部天科院将探索一揽子授权激发干事创业活力,打造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构建覆盖水运行业“建管养用”全过程的科技创新供给体系,加强战略规划、政策创新、标准制定等能力建设,着力履行“为部服务、支撑行业、服务社会”职责使命,努力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贡献科技力量。

image.png

部天科院院长戴明新作工作报告时表示,2024年将重点做好十方面工作,一是着力加强全面从严治党;二是着力提升科研创新水平;三是着力强化为部服务效能;四是着力推动企业更高质量发展;五是着力谋划市场开发整体布局;六是着力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七是着力推进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与开放共享;八是着力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和海外开发;九是着力打造高质量人才队伍;十是着力做好建院 50 周年相关工作。

image.png

部天科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白成军在大会闭幕式上表示,2024年将锚定目标任务,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系统思维抓落实;始终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党建工作质量,改进宣传工作,转变工作作风,以高质量党建促进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3年成绩单

2023年,部天科院牵头成功立项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聚焦交通强国建设和使命导向管理改革双试点任务,支撑100余项重大工程建设,承担海外工程研究25项,高质量发展步履铿锵。

——开展主题教育工作取得“新成效”

高效组织开展为期8天的读书班,确保主题教育学习入脑入心;引领全院完成主题调查研究83项,推动形成部天科院科研事业再上新台阶的思路举措;研究制定17项整改措施,组织开展自查自纠,整顿突出问题;启动“一支部一品牌”红色党建品牌创建工作,及时总结凝练出一批党建业务融合度高、品牌成效显著的支部党建品牌。

——推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跑出“加速度”

基于E级超算的水动力自主模拟技术实现新突破,原始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提升以绿色、安全、智慧为代表的技术创新与应用,为水运交通行业发展提供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的科研服务,加快推动科研成果精准落地转化;持续攻关以海底悬浮隧道、隧洞通航为代表的前沿技术,为推动交通运输行业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技术支撑、做好技术储备。

——赋能科研开路先锋“新动力”

强化以院领导为组长、院属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作用,组织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试点实施两年半以来,总体任务目标完成85%,取得了一批具有创新性、引领性、示范性的先进成果。

——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进入“快车道”

五个院属企业不断深耕细分行业市场,全年累计新签合同额5.21亿元,企业经营效益实现稳步增长;牵头组建了海上风电全过程咨询团队,带动港产领域、环保领域、检测领域等多个研究中心的项目,取得了良好成效。

——助力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再上“新高度”

依托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广西重大专项、地方政府和企业委托研发任务等多层次、立体式全面开展平陆运河建管养用技术研究,以系统化、定制化、精准化的科技创新推动世纪工程快速建设;牵头的国家水运监测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正式批复筹建,组织编写《公路水运专用仪器设备计量管理目录》,配合推动全国水运计量事业发展。

——开创“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新局面”

积极抢抓后疫情时期海外开发机遇,深度参与全球交通科技创新网络建设,依托“属地化经营+本地化科研”创新模式,持续推进25个海外工程科研项目恢复性开展,海外科研产值同比增长15%;积极参与和组织国际科研平台建设,中国—印度尼西亚港口建设与灾害防治联合研究中心入选“一带一路”交通运输十大典型案例;成功举办全球可持续交通高峰论坛边会—澜湄国家水运建设技术交流会。

——支撑行业转型升级展现“新作为”

加快传统专业“+安全、+绿色、+智慧”融合发展,形成了以西部陆海新通道(平陆)运河为代表的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创建技术等新型科研供给能力,为生态航道、一流强港、零碳智慧码头等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进一步拓展完善水运工程“建管养用”全链条创新体系,积极打造整体科研供给新模式。

——推动新型智库建设交出“好成绩”

持续推进综合智库研究团队巩固升级,不断提升为部服务能力;围绕行业发展需求及区域发展战略,全年累计提交智库建言12份,为政府决策和行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咨政建言的“言值”不断提高。

——实现干部人才建设“新突破”

不断细化落实人才培养各环节,统筹推进高端人才工程与青年人才工程,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唱主角,加快构建以“青年博士—青年科技英才—青年首席专家”为核心的多层次、分梯度、多维度的青年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推动科研条件建设再获“新进展”

2023年,新获批复港口波浪厅修缮工程等2项改善科研条件专项资金项目,科研供给品质明显提升;积极强化服务保障,全力做好重大设施和大型设备开放共享工作。


编辑:周昕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