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不仅是个地理概念,更是开放、发展的代名词。“近海却不沿海”的安徽一直有个海洋梦——向海而兴。安徽襟江带淮、水网密布,水运资源十分丰富。2023年,江淮运河贯通以来,安徽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进一步放大,正加快从内河水运大省向内河水运强省迈进。
“未来,安徽将以提升港口、航道能级为重点,畅通道、强枢纽、促融合,加快构建现代水运体系,打开全面开放新格局。”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聂爱国表示,畅通道,即构建畅通四河、干支衔接、通江达海的航道网络;强枢纽,即强化枢纽引领、能级提升,打造现代化港口群;促融合,即引导一体融合、产城共惠,推动港产城互动发展。
全面融入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
近年来,安徽加大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芜湖、马鞍山、安庆江海联运枢纽,蚌埠、淮南淮河航运枢纽和合肥江淮联运中心“两枢纽一中心”港口体系加快成形。至此,安徽通江达海水运大通道基本建成,通航能力大幅提升。
如今,长江黄金水道已实现3万吨级船舶到芜湖、万吨级船舶到安庆的历史性突破。淮河干流航道整治工程基本完成,2000吨级船舶将畅行临淮岗以下航道。整治达标的芜申运河、水阳江等省际航道安徽段,全面融入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
截至2023年年底,安徽省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5811公里,四级及以上干线航道达2202公里,干线航道覆盖全省70个县(市、区),县级区域通达率达67%。去年9月,江淮运河航道全线试运行,安徽新增一条南北水运大通道。
安徽虽然已经形成“双通道达海、两运河入江、河江海联运”水运发展新格局,但与航运强省相比,高等级航道占比偏低,“干支联动”效应不明显,航道网络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对此,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深挖水运潜能,提高航道网络对外辐射效能,做好“向海而兴、借船出海”开放文章。
今年,安徽将进一步加快水运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淮河干流三河尖至蚌埠闸段等项目如期完工,加快建设合裕线航道巢湖船闸扩容改造工程;实施长江、淮河干流、涡河等航道整治工程,加快引江济淮二期工程建设;支持芜湖港高质量发展,开工裕溪口港区滚装码头一期工程,提升芜湖港集装箱、滚装汽车装卸能力。
加密航线有力支撑实体经济发展
“五一”假期,临江大港芜湖港迎来繁忙时刻。在朱家桥码头无人堆场,集装箱卡车川流不息,江边高耸的岸桥下装卸繁忙。“现在正是航运旺季,8个岸桥满负荷运转,每天约有5000个集装箱进出港口。我们全力组织,整个港区忙而不乱,没有出现拥堵情况。”安徽港口集团芜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隽介绍。
作为安徽最大的货运、外贸、集装箱中转港,芜湖港在全省“一核两翼”集装箱航运体系中处于枢纽地位。今年以来,芜湖港增长势头强劲,1至4月,累计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878.8万吨,同比增长7.6%。其中,集装箱吞吐量51.6万标箱,同比增长11.8%。
在合肥市派河港,同样一片繁忙景象。港区外排满了等待装卸的卡车,港区内,一辆辆卡车正在装箱。以派河港为圆心,半径10公里范围内,覆盖了合肥市七成的先进制造业企业,工业总产值超7000亿元。目前,派河港正在加快场桥等设施建设,更好地满足年25万标箱的装卸需求,服务周边制造业企业。
近年来,安徽加快水运高质量发展步伐,持续加密优化航线,有力支撑实体经济发展。安徽港航集团累计开行64条航线,位居全国内河港口首位,航线覆盖上海、连云港、重庆、武汉、南昌等地,并通过上海港中转至国内沿海和全球主要港口。2023年,全省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6.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47万标箱。
高效畅通的内河水运体系,正在成为安徽产业集聚发展的助推器和制造业后来居上、跨越发展的关键支撑。目前,安徽主要集装箱港口至上海航线运输时间大幅减少、运输效率大幅提升,从以前的“货等船”变成了现在的“船等货”。长江、淮河流域集装箱平均单箱物流成本分别降低800元、1000元。
编辑:翟慧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