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障救援车沿G15沈海高速疾驰,车载4G全景摄像头实时回传画面,车主手机同步显示“救援车辆距您2.1公里,预计3分钟到达”……这一幕,是青岛高速“阳光救援”体系的日常写照。在青岛城投集团统筹推动下,“阳光救援”正以高效、透明、智能的服务模式,成为全国高速公路救援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青岛样本”。
织密网络:救援效率实现质的飞跃
面对原有救援驻点少、间距大、响应慢等问题,青岛高速启动救援体系全面重构。通过科学分析近三年2万余起救援数据,精准识别事故高发区域,创新构建“一站多点”分级管理模式,将救援驻点从10个增至19个,增幅达90%,形成“4个一级站+3个二级点+6个三级点+6个派驻点”的网格化布局。驻点全面迁入收费站、服务区内部,配合“上下行交错管理”路径策略,平均间距由44.8公里缩短至23.6公里,为“20分钟到达”奠定基础。
资源整合方面,系统整合59台救援车辆、58名持证人员及各类专业装备,构建动态资源数据库,实现“数据实时更新、资源一键筛选”,彻底告别“翻台账、打电话”的传统调度模式。
智能调度:科技赋能打造“指尖救援”
“一点手机,救援信息全同步!”车主通过“青岛高速出行服务平台”小程序发起“一键救援”,系统5秒内生成电子工单并匹配最优方案。这套智能调度系统融合6大类突发事件知识图谱,通过分段卷积神经网络精准匹配救援资源,实现从信息采集到结果评估的全流程闭环管理。系统推行后,平均接单时长从2.3分钟缩短至0.7分钟,效率提升69.6%。
现场作业同样科技感十足:路锥便携推车快速布设碰撞预警路锥,智能预警装备集成爆闪灯与语音播报,配合“双人协同布控”模式,预警响应速度大幅提升。救援车辆统一配备全景摄像头与LED爆闪灯组,救援人员着装统一并配备照明头盔,二次事故风险显著降低。
制度闭环:标准化体系筑牢服务根基
“2分钟接单、8分钟出发、20分钟到达、30分钟处置”——“2-8-20-30”时效标准已成为青岛高速救援的行动准则。背后是《清障救援队伍建设标准》《操作规程》等四项主干制度构建的标准化体系,覆盖“准入—作业—考核—服务”全链条。
制度设计中,党建引领贯穿始终: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队成为攻坚主力,“党支部牵头+党员骨干带头”推动服务提质。资质审核“一单清”、作业流程“一把尺”、考核评价“一杆秤”,确保救援服务规范统一。新模式推行后,30分钟内处置完成率达96.6%,投诉量下降23.5%。
品牌塑造:“阳光救援”赢得社会认同
2024年9月,“共筑国庆平安路·阳光救援”启动仪式上,青岛高速庄严承诺“让救援更透明、更便捷、更高效”。通过设立“雷锋式救援岗”、开展技能比武、推送暖心故事,青岛高速将“快速响应、规范操作、温情服务”融入队伍基因。
2025年,由青岛高速主导起草的《高速公路清障救援管理服务规范》即将发布,将“阳光救援”实践经验固化为行业标准,为全国高速公路救援提供“青岛范本”。
数据见证:民生服务释放乘数效应
2023年5月至2025年4月,救援体系成效显著:2分钟内接单率跃升至96.4%,平均到达时长压缩至14.5分钟,突发事件平均处置时长从248分钟压缩至90分钟,降幅63.7%。收费站封闭事件从108起降至16起,平均封闭时长缩短72.5%,有效降低路网中断对物流的影响。
面向未来,青岛高速将持续推动智能系统升级,引入无人机巡查、AI事故识别、5G+全景传输等技术,深化“系统赋能人工”;探索“救援—定损—理赔”一站式服务,构建全链条司乘服务生态。
当59台救援车照亮夜空,当“一键救援”连接信任与希望,青岛高速正以技术创新为引擎、标准规范为支撑、文化建设为纽带,在448公里高速路上书写“畅行达远·阳光救援”的温暖篇章,为交通强国建设贡献“青岛力量”。
编辑:袁梓晴
责编:
审核:李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