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碳足迹管理是产业链协同减碳的关键,让行业绿色发展逐步实现量化。近日,交通运输部等十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明确要建立健全碳足迹管理体系,发布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优先聚焦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等重点产品。这为交通运输行业运输装备碳足迹管理进一步指明方向,也为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增添新动能。
从“独善其身”到兼顾上下游
碳足迹通常指特定对象在生命周期内直接和间接产生的碳排放量。比如,塑料袋生产过程需消耗大量石油资源,使用塑料袋会增加碳足迹;太阳能热水器利用太阳能加热,不需要使用传统能源,使用太阳能热水器能够减少碳足迹。“汽车碳足迹是指汽车从‘生’到‘死’碳的‘脚印’,主要包括原材料获取、零部件和整车生产、汽车使用、汽车报废回收4个环节涉及的碳排放,全生命周期以用能、直接排放碳为主,也会通过回收利用减少碳排放。”中汽信息科技(天津)有限公司(简称中汽信科)高级研究员王雪介绍,根据使用场景、功能不同,不同类别汽车的碳足迹核算方法也有所不同。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汽车是典型的离散型产业,拥有较长产业链,涉及众多相关行业,其碳足迹既要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也要兼顾上下游产业链。
目前,汽车行业正积极开展碳足迹相关工作,并初见成效。在核算标准方面,汽车行业按照基础通用、企业碳核算、产品碳足迹核算等方面要求,逐步规范碳管理行为。中汽碳(北京)数字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赵明楠介绍,目前,道路车辆、乘用车、动力蓄电池3项碳足迹量化标准正在公开征求意见。在数据体系方面,汽车行业已建立涵盖全生命周期数据库、评价模型等在内的数字化碳足迹量化体系,产业链上下游的碳排放信息收集与流通效率显著提高。目前,已有18家整车企业、近2400家供应商通过中国工业碳排放信息系统参与到具体场地数据体系共建中,完成3万多款产品碳排放信息收集。
在汽车碳足迹信息披露和公示方面,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简称中汽中心)牵头建立了中国汽车产业链碳公示平台(CPP),用以公示整车产品、零部件和车用材料的碳足迹信息,开展汽车产品碳足迹量化标识和等级标识试点示范。据悉,自2023年2月正式上线以来,CPP平台已陆续公示61家企业、6200余款乘用车碳足迹数据,基本覆盖市售车型。
提升运输装备产品绿色竞争力
汽车碳足迹管理有利于推动交通运输行业转型升级,提升运输装备产品绿色竞争力,对内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对外加快自主品牌“走出去”步伐。多位业内人士认为,通过全面的汽车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可实现全产业链数据共享,有效提高整个产业链的降碳效率和低碳竞争力。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迈入950万辆规模,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同时,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创下历史新高。“在这样的既有市场之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出口正遭遇前所未有的碳壁垒挑战,尤其是在欧洲市场。”赵明楠解释道,如欧盟新电池法规的实施对动力电池的碳足迹提出更高要求,不符合规定的产品或将失去进入欧盟市场的资格。
如今,部分国家和地区正加速制定碳足迹政策法规,这也将对我国汽车产品走出去产生较大影响。对此,王雪、赵明楠等多位专家建议,要加快建设低碳标准体系和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库,指导和帮助汽车企业提高碳管理能力;建立碳足迹数据国际流通数字化平台,保障我国碳数据跨境安全等。
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来自汽车行业的代表、委员也带来相关提案建议。其中,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建议,建立汽车行业统一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并推动汽车产品碳足迹的国际衔接互认;加快出台重点行业碳减排扶持政策,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多位业内人士认为,下一步,在相关主管部门指导支持下,行业协会、研究机构以及企业需主动作为,积极参与推动构建于我有利的国际碳足迹核算评价方法、标识认证规则和数据体系。
先行先试带动全链条减碳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联合百余家单位研究发布锂电池碳足迹核算体系,包括核算方法、标准体系等;克诺尔大连工厂宣布,积极践行企业净碳规划,已完成相关建设类减碳项目,其中屋面光伏系统已并网发电……近年来,汽车上下游企业碳足迹管理正逐步统一步伐,从原材料获取、加工生产等环节多措并举减碳。
当前,以汽车、动力电池为代表,相关企业纷纷开启构建碳足迹管理之路,力求“出海”通畅。其中,宇通、福田汽车等头部汽车企业已走在行业前列。宇通相关负责人介绍,宇通基于海外用户需求和产品竞争力提升,已完成9款车型碳足迹核查及EPD(环境产品声明)认证。如今,大部分汽车企业在车型研发中开始重视引入低碳材料、选择采用低碳加工工艺等,以降低车型碳足迹。
“汽车产业链链条长、涉及面广、关联度高,上下游协同开展碳足迹管理面临巨大压力。”多位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我国汽车行业碳足迹管理仍处于探索阶段。部分汽车企业的减碳积极性很高,但企业个体的影响力难以影响供应链上下游。
对此,王雪、赵明楠等专家持相同观点,建议围绕打通碳足迹数据链开展实践,保障产品碳足迹量化有数可用,号召材料、零部件、能源等行业企业广泛参与,应对各自开发数据库、上下游互信互通程度低等问题;其次发挥产业链头部企业带头带动作用,影响和管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降低产品碳足迹。
作为第三方研究机构,中汽中心已制定汽车产业链产品碳足迹公示计划,未来将逐步公示动力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钢铁、铝合金等关键车用材料,碳足迹数据和碳足迹标识;中汽信科致力于碳足迹管理数字技术及标准化研究,已参与乘用车、商用车等多部行业标准研究制定,相继推出面向企业的动力电池、汽车碳足迹管理系统,以解决碳足迹管理中数据可靠性低、不同系统交互操作复杂等问题,助力实现碳足迹管理高效精准。
□评论
用数字化技术为汽车碳足迹管理赋能
“双碳”背景下,《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出台,标志着我国在汽车行业乃至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征程上又迈进了一大步。汽车碳足迹管理需不断完善国内规则、促进国际衔接,建立统一规范的汽车碳足迹管理体系,全方位、全链条、全过程推动碳足迹工作落细、落实、落地。
在数字化发展浪潮中,根据《实施方案》要求,汽车行业应从标准、因子、制度规则等基础性工作着手,用数字化技术为汽车碳足迹管理提质增效。汽车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核算涉及产业链上下游各种数据,来源复杂、数据量大,而且环节众多。以汽车企业为例,不仅要收集管理企业自身各环节、各部门数据,为实现产品碳足迹核算还需零部件、原材料及运输等方面数据,数字化技术将为企业协同降碳发挥重要作用。
针对汽车碳足迹管理中数据收集难、数据管理难等问题,可考虑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升级现有的汽车碳足迹管理系统,代替传统人工或半智能的核算方式,提高汽车碳足迹管理效率和质量。首先,加快传感器等智能感知装置应用,推动数据采集和管理的格式化、标准化发展;然后,大力应用现有数据模型、智能算法等,高效完成汽车碳足迹核算以及相关数据分析挖掘;最后,支持搭建跨行业、跨地区的全国性汽车碳足迹管理平台,打破数据壁垒,加速与国际碳足迹平台互认。郑敏慧
编辑:郑敏慧
审核:闫新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