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以来,生鲜电商、农村寄递等场景冷链运输需求逐步走高,冷藏车市场也迎来每年促销的关键阶段。业内专家表示,冷链物流行业当前发展正热,给冷藏车市场带来机遇,行业需聚焦车辆温控管理等方面,提升产品智能化和绿色化水平。
一季度销量破万辆
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制冷设备产业闻名全国,有中国“冷谷”之称。聊起最近行情,当地一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河南松川专用汽车有限公司销售部工作人员张震介绍,公司今年上半年已售出760辆冷藏车,“总数与去年同期持平,基本达到预期。”
在北京市顺义区,货车经销商邓世江谈到今年冷藏车市场,同样认为“总体符合预期”。他告诉记者,对比去年同期,今年上半年的冷藏车销量略显逊色,不过仍有不少人前来咨询。据邓世江了解,物流行业运费目前整体不够理想,而冷链运输的运费稍高一些,许多货车司机因此选择入行。
中国物流和采购联合会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冷藏车销量为1.01万辆。纵观过去4年同期数据来看,一季度销量均在1万辆以上。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冷链物流研究团队负责人叶静表示,近年来国内冷链物流需求总量持续增长,虽然冷藏车月度或季度销量有所起伏,但整体来看,保有量仍在稳定增长。2016年以来,全国冷藏车市场保有量已连续七年实现增长,至2023年年底累计达43.2万辆。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随着冷链物流需求增长,社会消费品质提升,冷藏车这一“小众”市场还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物流和采购联合会日前发布数据称,今年前5个月,我国冷链物流总额为2.76万亿元,同比增长4.0%;冷链物流需求总量为1.91亿吨,同比增长4.2%。生鲜电商冷链物流、农村寄递冷链物流、跨境冷链物流等业务营收同比增长10%左右。相关预测显示,2024年我国冷链物流总需求量将达到3.87亿吨,冷链物流总额将增至9.82万亿元。
新能源车型增势显著
新能源冷藏车今年销量增势格外亮眼。据统计,4月份全国新能源冷藏车共销售811辆,同比增长189%,前4个月累计销售达2298辆,比去年同期增长176%,高于新能源物流车行业整体销量增速。
不仅如此,即将发布的冷藏车新品中,新能源车型也占据较高比例。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发布的第384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新产品目录,33款冷藏车型中新能源车型达到24款。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多地放开路权、充电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动力电池价格下降带来车辆价格下滑,均为新能源冷藏车销量增长创造了有利环境。
从细分技术路线来看,混合动力车型销量提升较快。今年1—4月份,混合动力冷藏车累计销售499辆,市场占比21.7%,仅次于纯电动车型,较去年同期增加6.2个百分点。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商用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钟渭平分析,混合动力车型符合地方政府对运输企业的减排要求,一方面能免受部分城市货车通行政策限制,保障运输时效性,另一方面相比燃油车可大幅降低使用成本,满足物流企业降本增效需要,因此颇受欢迎。
目前,柴油车仍占据冷藏车市场超过70%的份额,这也意味着新能源类产品具有极大的增长空间。张震说,自己所在企业上半年销售的冷藏车中98%为柴油车。邓世江也注意到,多数买家仍倾向于“蓝牌车”,“价格是重要影响因素,一辆4.2米的蓝牌新车价格在15—16万元左右,比新能源车便宜几万元。”
设备更新、消费升级背景下,地方普及物流领域包括冷藏车在内的新能源车辆政策力度仍在加大。海南省万宁市近日宣布,自6月24日起,对个人和非个人用户购买新能源汽车新车并在万宁市注册登记的,一次性给予每辆车4000元充电费用补贴。北京市在《推进美丽北京建设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4年行动计划》中提出,将修订支持政策,进一步扩大新能源物流配送车辆优先通行的支持范围和力度,优化新能源轻微型货车车辆办证流程等。
加强智能化高端化“打磨”
按照往年销量规律,进入7月后,冷藏车市将迎来年度销售高峰期。欧曼EST自动挡重卡、汕德卡冰奥和豪沃雪豹……眼下,福田汽车、中国重汽等多家车企正竞相宣传中高端冷藏车产品。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无论是当前国内冷链物流行业实际需求,还是横向对比发达国家同类产品,我国冷藏车辆的技术和管理水平都有较大提升空间。不久前发布的《交通运输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方案》中明确,将“支持冷藏车等运输设备、制冷系统等冷链设施设备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
叶静认为,现阶段冷藏车的智能化改造主要包括两点,一是安装卫星定位设备,这是实现整个运输过程可视化的前提条件。二是安装智能温控设备,便于货主企业和运输企业跟踪和监控运输过程的温度情况,在出现异常预警时及时处理,避免货物质量受损。根据测算,目前我国冷链运输车辆智能温控设备安装率约为55%,温度感知和预警水平有待提升。
叶静表示,目前冷链运输行业管理较为粗放,缺乏对冷链运输专业性、特殊性的考虑,尤其是温控设备安装方面缺乏统一的制度性要求,冷藏车按照普通货车进行年检,车辆和温控设备的相关技术要求并未作为投入运营的基本条件,这就导致部分中小型企业出于成本考虑,不会主动加装温控设备,冷链“断链”也在所难免。从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的数据来看,道路冷链运输超温报警大多发生在装卸、收货等环节。
“断链”的结果是,产品腐损率更高。相关统计显示,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将果蔬、肉类、水产品的腐损率控制在5%左右的水平,而我国的果蔬、肉类、水产品腐损率则分别达到15%、8%、10%。
从冷链运输率来看,我国目前果蔬、肉类、水产品分别为35%、57%、69%,而发达国家这一指标的平均水平在80%—90%之间。在钟渭平看来,通过有效的温度控制,降低冷链运输产品损耗率,提高全链条服务质量,最终这部分温控设备的投入成本会因利润提升而被“消化”掉。也就是说,冷链运输链条上相关企业,还需面向未来,算一笔更加精细的成本账。
“冷藏车市场未来发力方向应是高端化。近些年,冷藏车底盘的可靠性已极大提升,但厢体智能化水平还不够。”钟渭平建议,车企可以先针对附加值更高的冷链货物产品,比如疫苗、海鲜等,打磨高端冷藏车产品,帮助货主和运输企业降本增效,未来再逐步拓展至更多运输场景。同时,管理部门也应提高冷藏车产品市场准入门槛,加大高品质车型推广力度,进而服务整个冷链物流行业转型升级。
□链接
冷藏车是用来进行冷冻或保鲜货物的封闭式厢式运输车,主要由底盘、制冷机组、隔热厢体、温控系统等构成。国家标准《冷藏保温车选型技术要求》(GB/T40475—2021)中对整车、车厢、专用配置等作出了具体要求。
隔热车厢和制冷系统是实现冷藏功能的关键。公开资料显示,近20年来,我国冷藏车技术研究创新主要集中在冷藏车整体结构优化、冷却系统、通风系统等方面,约占专利申请总量的60%。据了解,行业目前仍在以下方面持续探索:研究货物堆栈方式和厢体内部流场匹配性,以保证最优制冷效果;开发对应温区的高性能相变蓄冷材料;根据制冷机组、传感器等硬件设备实际情况,结合厢内流场、温度场的分布规律,开发反馈及时、控制精准的温控算法和反馈控制系统等。
编辑:何宇
审核:闫新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