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主办,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商用车电动智能创新发展中心承办的2024醇氢电动汽车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围绕醇氢电动汽车技术和醇氢电动汽车应用等话题展开深入讨论,为醇氢电动汽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方向,也为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持续进步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亟需多元技术路线推动商用车绿色转型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常务副秘书长刘小诗指出,过去1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推广成效显著,今年1至8月渗透率达41.5%,乘用车销量占比45.6%,但商用车新能源渗透率仅为15.1%。商用车电动化面临三大难点:一是使用场景复杂,对功能、性能和可靠性要求高,现有电动化方案难以满足;二是经济性要求高,电池、氢气价格及相关成本制约市场化;三是补能设施不完善,特别是对重型商用车支持不足。为加快商用车和物流领域的绿色转型,需探索更为多元化的电动技术路线。
对此,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进一步强调,我们需要达成一个行业共识,即新能源汽车应以电动化为主体,并推动多元化发展,包含增程混合动力、甲醇、乙醇、二甲醚等多种路线。这既符合行业需求和中国现实,也有助于保障国家的能源和产业安全。
“推动商用车新能源化势在必行”,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秘书长师建华指出,商用车保有量12%,但是排放超过55%。商用车的新能源化对能源结构转型起了很大作用,商用车产业应该积极把握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低碳化的趋势,提升全球化的竞争力。现阶段来看商用车新能源化发展落后于乘用车,但新能源商用车销量在稳步增长,未来发展空间很大。
醇氢电动技术有望成为重要路径之一
甲醇作为走向碳中和、可再生的清洁新能源,当前在欧美各国正在作为节能减排的新兴能源电制燃料,得到大力推广应用。
全球甲醇行业协会中国区首席代表赵凯在会上表示,预计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甲醇产能将达到2700万吨,其中中国将占据重要地位,可能达到全球的二分之一。此外,甲醇作为氢载体的潜力也不容忽视。甲醇不仅可以通过氢气转化为氢能,其理论储氢量比液氢高40%,使其在常温常压下成为理想的氢载体,适用于燃料电池及分布式氢气生产。美国能源部的研究表明,甲醇在长途运输中的经济性和可行性也使其成为理想选择。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清华—壳牌清洁交通能源中心主任帅石金指出:“中国的能源绿色转型已成必然,主动应对能源安全挑战至关重要。所以未来的低碳化、零碳化及电动化趋势不可逆转,绿色甲醇作为一种液态燃料非常吸引人。我对它的前景充满信心,行业应积极拥抱这一新燃料,未来可能会形成纯电与插电各占50%的格局,展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首席科学家、醇氢生态公司总经理刘汉如表示,醇氢电动是在电动化的基础上,把甲醇作为液态的氢直接替代传统的氢燃料电池系统用于发电供电,实现了纯电动车辆充电补能方式更便捷、更经济实用的升级发展。
师建华强调,醇氢电动技术路线能够有效地弥补其他新能源技术路线的不足,成为商用车新能源化重要的路径之一。醇氢电动汽车在部分场景下也具备一定的经济性优势,有望成为高寒、高原地区新能源技术的最优解。
多措并举推动醇氢电动汽车发展
相比纯电动,醇氢电动汽车拥有巨大的续驶里程优势,可以应用到更广泛的使用场景,尤其是商用车领域,包括干线物流、短途运输、城市配送、工程用车、城市公交等场景。
会上,天津市滨海新区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第三分公司副经理郭钢表示,进入到新能源公交车后补贴时代,醇氢电动车是公交车乃至商用车电动化的升级与发展,基于经济环保性及可持续性优势,有效弥补了纯电动和氢燃料应用短板,丰富了汽车电动化技术路线,有助于解决中国能源安全和交通领域减排问题。
甲醇汽车综合成本较柴油车、纯电动汽车具备优势,但绿色甲醇当前还不具备技术经济性。为推动甲醇汽车的发展,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斌建议,一是明确国家绿色甲醇的定义,从原料来源、生产工艺、碳排放量来进行划分,推动绿色甲醇的发展;二是能耗是甲醇汽车减碳的关键因素,为此要进一步降低醇耗,提升效率;三是继续完善加注站的新建改建标准;四是将电与低碳燃料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
“醇氢电动汽车发展仍面临着产业定位和支持政策待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标准体系不健全、产业生态有待优化等问题,有待政府、行业、企业合力突破制约醇氢电动汽车发展的瓶颈。”对此,师建华建议,明确醇氢电动汽车的新能源汽车定位,享受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支持,把它列入新能源的序列中;明确甲醇加注站主管部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甲醇汽车醇氢电动汽车的发展;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开展试点示范工作,通过试点带动整体产业的发展,推动醇氢电动汽车的长远发展等。
编辑:郑敏慧
审核:闫新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