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近年来,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简称部交科院)锚定智慧交通前沿领域,推动农村公路可持续发展,助力绿色交通体系建设,以科技创新支撑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锚定前沿擘画未来交通蓝图
卞雪航 褚春超 张毅 费文鹏 眭凌
晴空湛蓝,飞云流转,汽笛声声,满载货物的轮船缓缓靠岸,人工智能运输机器人往来穿梭;无人机悬停,临床用血7分钟送至医院;在高速公路沿线,巡检无人机灵活飞进检查人员难以进入的深基坑……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科技创新富有活力、智慧引领。部交科院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向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锚定智慧交通前沿,深耕科技创新研究,以科研实践成果支撑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
打造科创智库
部交科院立足“高端专业智库、一流创新基地、重要服务平台”的战略定位,长期支撑行业科技创新工作。
“十四五”以来,部交科院承担交通强国科技创新体系、新质生产力、低空经济战略等研究项目,支撑《交通运输部科学技术部关于科技创新驱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意见》《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年)》《“十四五”交通领域科技创新规划》等顶层设计文件出台,协助交通运输部开展交通运输科技示范工程、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项目、交通基础设施长期性能科学观测网建设、交通运输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等组织实施工作。
《“十四五”交通领域科技创新规划》布局的各项重大举措已取得显著成效,重大科技工程持续推进;基础设施长期性能科学观测网加快构建,围绕路基路面布局19个观测点;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国产生产管理系统(TOS系统)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支撑天津港、上海港、深圳妈湾港等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成,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TS)岸基雷达实现国产化研发应用,推动卫星通信船载机、氢燃料电池、集装箱电子放货平台等核心零部件和软件系统实现自主可控,BIM设计平台、交通仿真软件、新能源车船制造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
部交科院还积极开展自动驾驶和智能航运领域先导应用试点的技术咨询工作,助力行业开展园区内、港区作业、城市出行、物流配送等典型场景的示范应用,已支撑嘉兴、绵阳等城市智能交通项目,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平陆运河等多个项目成功纳入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项目;积极开展交通运输科技示范工程的技术咨询工作,为湖南常(宁)祁(东)高速公路等科技示范工程实施方案编制、过程管理、验收评审等提供全流程、专业化的技术咨询服务,通过这些试点工程、示范工程的落地实施引领带动全行业加快形成创新发展新格局。
探索低空新路
路通业兴,将“路”修到“低空”去,在这条新“路”上,同样会出现“路上的‘车’”“开‘车’的人”和因“路”而兴的产业。
部交科院长期致力于低空经济等多个前沿领域的战略规划与科研工作。自2017年以来,部交科院出版《中国交通“路空一体”蓝皮书》和研究制定“路空一体”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人才保障等技术路线图,策划交通领域低空经济发展研究丛书等出版工作。部交科院与浙江省嘉兴市政府、南湖区政府合作成立嘉兴南湖路空协同立体交通产业研究院,深耕长三角地区。同时,部交科院以南湖和深圳为支点,辐射粤港澳大湾区,与多家企业合作,推动多个低空项目落地。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标准是指导科技创新的“规矩”。在标准编制方面,部交科院已完成浙江省地方标准《无人机辅助内河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技术要求》(送审稿)的编写。同时,部交科院还积极为相关省市研究编制低空交通与低碳经济相关规划方案,服务区域覆盖河西走廊、“一带一路”大通道、粤港澳大湾区等。
此外,部交科院牵头协助多地完成低空经济试点申报。如协助四川广元市申报“四川省低空经济飞行应用试点项目”,技术服务广元市低空经济一体化信息平台建设、广元市低空警务、广元市低空经济文旅市场拓展等方案编制。
能源与交通息息相关、不可分割。近年来,各地均积极对交能融合典型应用场景进行探索与实践。部交科院助力重庆高速公路集团制定交通能源融合发展规划,推进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及服务行动计划。在规划指导下,重庆高速公路集团正全面布局超级充电站,预计2025年年底,重庆高速公路路网将建成170座超级充电站,覆盖全路网服务区。
下一步,部交科院将继续践行“科技强交、造福社会”的发展使命,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格局和担当,为国家计、为行业谋,为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和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包容、韧性的可持续交通体系建设贡献力量。
协同发力打造可持续的农村交通体系
张晓征 张龙 崔应寿 郭尚峰 马婕 田亮
路,是出行的希望,更是发展的助力。一条条美丽农村路宛如灵动的玉带缠绕在绿水青山间,为群众打通了便捷出行的通道,成为农村经济腾飞的引擎。
部交科院围绕“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的目标,对我国农村公路建设进行持续跟踪研究,应用研究成果长期为行业提供技术支撑,成效显著。
确保补助资金用在刀刃上
一个日臻完善的农村公路网正在大江南北铺展开来,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托起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希望。
为积极稳妥统筹推进交通运输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2021年,部交科院协助交通运输部等部门编制《车辆购置税收入补助地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简称《暂行办法》),创新提出采用“以奖代补”方式对普通省道和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给予一定资金支持。
《暂行办法》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支持和引导了地方政府“强弱项”“补短板”,同时强化绩效导向,将全面预算绩效管理贯穿资金管理全过程,有力发挥中央资金的杠杆作用,健全地方科学谋划普通省道和农村公路发展的长效机制。
为有效保障《暂行办法》的实施,部交科院发挥技术先锋作用,协助交通运输部等部门编制《普通省道和农村公路“以奖代补”考核数据支撑系统建设指南》,研发全国普通省道和农村公路“以奖代补”考核数据综合分析平台,指导地方建立省级“以奖代补”考核数据支撑系统,实现了农村公路建设、养护项目从立项、施工到验收及资金投入的全链条可视化展示;构建了建设养护数据自下而上、末端填报的生长系统,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归集了规划、建设、养护、运营、统计、资金等各个管理领域的数据资源,打通交通与财政部门的数据壁垒,突破性建立交财联动共享机制,使得数据的采集、汇总、分析更加高效便捷。
自2021年以来,部交科院协助交通运输部组织各省有序开展普通省道和农村公路“以奖代补”季度报送和年度考核工作,其中六项建设目标任务年年超额完成,优良路率、普通省道一二类桥梁和农村公路一二三类桥梁占比逐年提升。
“修建一条公路,串联一路美景、带动一片产业、发展一地经济、造福一方百姓”。“以奖代补”政策的实施,为广大农民打开了一扇“致富大门”,农村产业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农村环境因路而美、基础公共服务加快延伸与完善,让农村公路成为广大农民家门口的致富路、幸福路。
开启农村公路数字化新篇章
20年来,部交科院持续支撑开展全国农村公路基础数据库更新和统计调查工作,及时跟踪掌握全国农村公路建设的进展情况和技术现状,积累了历年的全国农村公路属性数据和电子地图数据,为全国农村公路项目库、计划、建设以及下一步管理养护考核评价等业务提供了翔实的农村公路数据基础支撑。
在持续推动农村公路基础设施数字化的过程中,部交科院根据农村公路实际业务需求,协助制定了《全国农村公路基础数据和电子地图更新方案》等一系列技术标准和规范文件。2019年,部交科院协助交通运输部制定了《农村公路基础设施统计调查制度》,开启了农村公路基础设施统计和数字化工作的新篇章。
基于农村公路基础数据,依托综合交通发展决策服务信息系统(一张图)部级重大工程,实现历年数据的集中管理、综合展示和及时共享,实现了全国公路、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位置及技术状况的综合展示,直观掌握全国公路按行政等级、技术等级、路面类型分类的分布情况以及公路、桥梁、隧道按技术状况分类的分布情况等信息,支撑基础设施数据与业务数据的一体化管理和展示。
基于一张图工程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地理信息服务,支撑部开展多项重点工作。积极应用遥感、GIS、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研发了基于人工智能的遥感影像识别技术,实现上报路网与遥感影像道路的一致性比对,为公路线形复核提供可视化条件。
部交科院通过研究我国农村公路行业管理信息化总体方案,提出部级平台的建设和数据汇聚方案,制定省级平台的建设指导意见,构建全国农村公路综合监管数据中心,搭建全国农村公路综合监管平台。省市县层面,部交科院陆续承担了贵州、四川、河南和重庆等省(市)级“四好农村路”综合管理系统建设和实施工作。建设了六盘水、黔东南、毕节、鄂尔多斯、盘州等市县级“四好农村路”综合监管系统。
农村公路,作为覆盖范围最广、服务人口最多、公益性最强的交通基础设施,是农村交通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未来,部交科院将进一步强化公益服务与科技创新,助力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
专业优势支撑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
凤振华 王婉佼 曹子龙 张海颖
绿色,是生态文明的底色,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近期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交通运输绿色转型。部交科院将围绕交通运输行业绿色发展重点、难点,汇聚科研力量,发挥专业优势,助力绿色交通体系建设,为优化调整交通运输结构、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建言献策。
探索废旧材料再利用开展各种运输方式融合研究
站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赵家渡观景台,顺着兴义环城高速公路赵家渡利头大桥望去,一路绿意盎然,桥梁仿佛生长自峡谷山川之间。在服务这项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高速公路绿色建造科技示范工程的过程中,部交科院提出一套基于“零弃方”理念的山区高速公路建设动态精细化设计技术,建立了土石方动态调配模型,实现了57公里高速公路建设“零弃方、零借方”。
部交科院积极开展公路沿线土地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研究,探索固废路用整体协同解决方案,开展工程实体应用,推动废旧路面、废旧轮胎、建筑废料等资源化利用。
广东广(州)中(山)江(门)高速公路绿色公路主题性项目建设过程中,部交科院协助建设单位开展施工期集中供电、共用走廊节地、预应力管桩应用、表土资源综合利用等绿色低碳新技术推广示范,累计减少占用耕地超1200亩,利用表土资源29.3万立方米,节约相当于13.8万吨标准煤的能源利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2.4万吨,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显著。
在交通运输部有关司局指导下,部交科院积极开展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深度融合研究,提升综合运输效率,降低碳排放水平,建立交通运输经济—能源—环境仿真集成模型,创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路径设计方法,为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部交科院提出以运载工具新能源化为核心、以优化运输结构调整为关键、以引导绿色出行为补充、以建设绿色交通基础设施为支撑的政策体系框架,涵盖19项组合政策,构建绿色低碳“中国交通模式”。
支撑大规模设备更新 协助开展零碳试点
目前,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交通运输行业用能占比在17%左右,发展绿色能源潜力巨大。
今年5月,交通运输部等13部门印发《交通运输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方案》;7月,交通运输部、财政部印发《新能源城市公交车及动力电池更新补贴实施细则》交通运输行业大规模设备更新拉开序幕。
部交科院支撑开展交通运输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方案相关政策研究与起草工作,协助开展交通运输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宏观政策评估研究、交通运输老旧车船报废更新补贴实施细则风险评估研究、设备更新政策宣传与解读等支撑工作。
目前,交通运输部已确定第一批公路水路典型运输和设施零碳试点项目,其中就有部交科院的技术支撑。
部交科院在已有技术积累基础上,开展零碳交通试点示范建设思路及考核评价研究,明确近零碳交通示范区的建设目标、路径和评价方法等,提出切实可行的近零碳交通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为行业重点领域先期探索近零碳示范区建设提供技术支持。支撑交通运输部印发《公路水路典型运输和设施零碳试点工作方案》,协助开展零碳交通试点工作。
如今在中国,车水马龙间涌起低碳环保的“绿色潮流”,一场场交通出行领域的“绿色转型”正“加速行进”。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城市公共汽电车运营车辆达68.2万辆,其中新能源城市公交车占比超80%,部分城市已实现公共汽电车“全面电动化”。
下一步,部交科院将深入开展绿色低碳交通理论与政策研究,优化模型工具,开展工程实践应用,协助开展零碳试点等工作,推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为美丽中国建设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贡献力量。
编辑:马闪闪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