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坚韧、严谨、温和,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简称部规划院)首席研究员陈璟的同事总是如此评价她。
成为交通规划创新发展的引领者、理论变革的推动者、技术团队的带动者,是她矢志不渝的追求。担任首席研究员后,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紧迫需求,聚焦交通产业城市融合发展,她孜孜不倦、持续深耕,开展了大量理论、技术和方法研究,产出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培育了一批批优秀人才。
正如名字中“璟”字的寓意一般,有美玉于斯,正在国家综合交通运输规划的广阔天地中,持续散发熠熠光彩。
秉持初心 瞄准急需上下求索
“古代读书人崇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为一名交通规划研究工作者,我们更应胸怀祖国、服务人民,永葆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建设人民满意交通的事业初心。”在9月为新入职成员开展的培训中,陈璟如是说。
行胜于言,知行合一。在多年的交通规划工作中,她始终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把理论学习同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同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将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举措。她积极践行人民交通为人民的宗旨,自觉瞄准国家急需、行业前沿,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持续深耕。
部规划院首席研究员三年为一个聘期,在刚刚过去的三年,陈璟聚焦城市群综合运输通道线路配置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
回忆起当初选择这一研究方向的原因,陈璟告诉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而交通规划在推进战略落实中发挥着重要的先行作用。
“城市群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也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重要战场。对城市群综合运输通道交通规划进行研究,准确把握城市群交通出行特征,统筹好各种运输方式,对提高运输效率、建设人民满意交通、推动城市群及周边产业发展等都具有积极意义。”陈璟说。
同时她也关注到,此前国内已有的城市群综合运输通道研究要么偏理论、没有结合交通规划实践,要么就交通谈交通、脱离沿线产业城市布局,城市群综合运输通道的功能分析、需求预测、评价及优化方面有不少技术难题亟待攻克。多年来,她致力于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在投身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与助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走出了一个又一个坚实的脚印。
从提出综合运输通道的特征、类型和空间范围,到系统搭建城市群综合运输通道与产业城市深度融合的分析框架;从提出通道边界识别、通道功能分析、通道需求预测、通道评价和通道线路配置等技术方法,到创新基于系统效率、服务水平、资源利用“三位一体”系统最优化理论的城市群综合运输通道线路配置优化技术……在陈璟首席研究员团队的潜心钻研下,创新性成果不断产出,为我国城市群综合运输通道规划研究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同时,陈璟还将多年来的研究所得归纳汇总,形成了著作《综合运输通道规划理论方法的创新与实践》,城市群综合运输通道规划的最新研究成果也被纳入其中。“希望通过总结归纳,让行业了解目前的研究进展,推动科研力量向空白领域布局,促使交通规划研究体系更加完善、理论方法更加成熟,让规划力量更好地助力建设交通强国。”陈璟说。
据统计,过去三年,陈璟共发表科技论文12篇,咨政建言类文章5篇,带领团队起草的《长三角港口资源整合和轨道互联互通有关工作》《交通运输在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两份报告形成了具有创新性的理论政策研究成果,获国务院主要领导批示,为促进交通运输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长三角地区交通运输一体化等工作提供了重要决策参考。
实字为要 让科研与应用紧密结合
当被问到什么是有价值的研究时,陈璟首先提到的是一个“实”字。“交通规划研究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孤芳自赏,必须紧扣实际,提出实施方案,解决实际问题。”陈璟说。
选定城市群综合运输通道线路配置作为研究方向时,广东省正在积极构建科创走廊,陈璟以求实的思维分析思考,选择了串联广州、东莞、深圳、香港的广深港通道作为研究的典型案例,探索交通助力科创走廊建设的路径,让科研成果真正服务实际交通规划工作。
“我们发展交通,不仅仅要发展交通自身,更要发挥交通的先行带动作用,促进沿线产业和城市的发展。”陈璟说,她还向广东省交通运输厅提出了开展《广深港通道高品质工程规划研究》的项目建议,后这一项目入选广东省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
在工作中,陈璟始终遵循“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的原则。三年里,她和团队成员无数次远赴广东,与广东省交通运输规划研究中心、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开展座谈调研,收集分析数据、沟通思路想法。“白天调研,晚上讨论,即便是忙到凌晨,也要把当天的调研结论更新到报告里,以便下一步工作有的放矢。”陈璟回忆道。
基于实地调研的结果,陈璟和团队在广深港通道功能分析和需求预测、通道线路高效精准配置、通道与沿线产业城镇联动融合、先进技术应用探索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前瞻性、创新性、可实施的成果。专家评审组一致认为,研究成果为广东省综合交通运输规划的科学实施提供了支撑,为国家综合交通运输通道规划研究提供了示范。
“在陈首席的耳濡目染下,我慢慢认识到,一个优秀的科研人员,不仅要会做研究、做好研究,而且要找准自己的研究方向,把研究工作与行业最需要的领域紧密结合,让规划可操作、能落地,真正发挥它的价值和作用。”团队成员靳廉洁说。
在团队成员心中,陈璟的“实”不仅体现在课题的选择上,也体现在每一个研究步骤中。“有一次我做了一个量化的需求分析交给陈首席,她看完后,连问了我几个预测数,我才发现,我习惯性地关注计算方法和细节,忽略了关键数和结果的大势分析、经验判断。这次简单的提问让我意识到,定量化模型研究也必须紧密联系实际、符合宏观大势,只有这样产出的结论才是准确的、令人信服的。”团队成员戴晓晴感慨。
在交通规划研究的每一个环节都以“实”字为要,这份坚持让陈璟始终与行业发展实际紧密相连。目前,她的研究成果已应用到国家《“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以及交通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开路先锋的内涵和路径研究、交通运输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发展政策研究、杭州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规划研究等,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决策提供了支撑。
创新突破 持续完善技术“拼图”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在陈璟看来,交通规划研究工作是常做常新的。她要求自己和团队成员,每个研究课题都要有技术突破,哪怕只是局部。
“在每一个课题中作出一点突破,就是积攒一块‘拼图’,一点一点累积,技术方法才能不断完善,交通规划研究的‘拼图’才会逐渐完整。”陈璟说。
要创新,要突破,要在“无人区”闯出一片天地,困难自是不会少的。过去三年,陈璟承担了部规划院“城市群及中心城市交通运输规划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具体负责其中“开展基于大数据的城际交通需求分析技术”“城市群综合运输通道规划关键技术”两项试点内容。研究过程中,陈璟及其团队遇到了不少难题。
在开展城市群综合运输通道线路配置关键技术研究前,有专家提醒陈璟,她选择的研究案例广深港通道,交通流特征复杂、资源条件有限,研究难度太大,建议选择其他更容易研究的通道。深思之后,陈璟选择迎难而上:“只要把最硬的‘骨头’啃下来了,城市群通道规划的主要技术难点就基本解决了,再开展其他城市群的通道规划研究就更有底气。”
研究过程中,相关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校验是陈璟认为难度最大的部分。
“这一研究涉及的数据类型非常多,有各种运输方式基础设施、交通量、客货运量的数据,还有人口、产业、经济的数据。同时,城市群综合运输通道的规划相较于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此类的大通道规划而言,对数据的要求相对更精细。颗粒度小、量大、要求高,为我们的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陈璟说。
在团队中负责数据收集和分析校验的成员孙鹏告诉记者,目前,不少单位为支撑精细化规划的研究,引入了手机信令等大数据分析手段,但相关算法还处于初级阶段,大数据信息提取过程中受制于自身技术特点存在一定的运算误差。只有将大数据范围广、维度多的优势和行业统计数据精准的优势相结合,才能得到更多维度、更小粒度、更高精度的研究要素。
于是,陈璟带领团队制定总体技术路线,与多省市、业内外多家研究单位以及阿里云、中国联通等企业开展合作,深度调研论证,反复校核调整,推动行业统计数据、行业经营数据、出行大数据深度融合,形成了区域客货运输出行需求分析数据采集和融合技术方法,搭建了城市群综合运输通道规划的数据库,为精细化规划夯实了数据底座。
数据有了,要如何对它们进行分析?
刚开始时,陈璟和团队采用了城市交通规划常用的四阶段法进行数据分析,但后来发现,这一方法应用到城市群通道中,无法很好地分析通道沿线不同区段的产业、人口等与交通之间的关联性。于是,陈璟和团队成员展开集中讨论,碰撞思维,创新提出了断面流量OD(起讫点)溯源的方法。
“当发现问题不能被很好地解决,就是提出创新方法的时候了。”陈璟说。
正是因为有不断创新、勇闯技术“无人区”的胆识与毅力,城市群综合运输通道边界识别、功能特征分析、需求预测、线路评价及优化配置等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在陈璟团队中涌现,城市群综合通道规划“拼图板”上的内容也日渐丰富。
据了解,她和团队研究形成的《基于“三位一体”系统最优化理论的综合交通网规划软件V1.0》等7项专利和软著,目前已在部分区域和城市交通规划方案的编制中得到应用。
精心育才 引领团队迈向卓越
滴水不成海,独木难成林。陈璟深知,交通规划研究工作仅凭一己之力是无法完成的,作为首席研究员,团队带领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样重要。
她始终认为,要增强团队的向心力、凝聚力,团队带头人就必须当好“领头雁”、做好“引路人”。所以,她在工作中时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陈首席对我的影响不仅在于语言上的指导、答疑等,更多的是她自己作为标杆,在行动上潜移默化地影响我、带动我。”戴晓晴说,陈璟对交通规划研究总是保持着专注,不管有多少繁杂的工作任务,她总能不急不躁、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课题研究。
孙鹏告诉记者,陈璟不畏困难、亲力亲为的作风也在无形中影响着他。“每当出现重大困难和问题时,陈首席总是会在一线和团队成员们一起攻坚克难,带领大家研讨论证、优化方案。看到她干劲十足的身影,我们也有了更多直面难题的动力和信心。”孙鹏说。
作为团队带头人,对青年人才的培养是陈璟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关注团队成员的特点,为他们创造发挥专长和学习成长的空间。
考虑到戴晓晴擅长建模和编程,陈璟就让她在搭建数据库、构建“三位一体”系统最优化模型等方面着重发力。新加入团队的年轻成员们对交通规划缺乏直观的认知,陈璟就让他们参与到项目中,在干中学,快速掌握规划研究工作的基本方法。
聚焦主责主业,陈璟要求团队成员们不断增强研究能力,建立高标准高要求的交通规划知识体系和技术手段储备。为此,她会适当给成员们“压担子”。
“在城市群综合运输通道线路配置的研究中,货运方面的分析没有成熟的方法,我把攻克这一难点的‘担子’压在了靳廉洁肩上。她投入大量精力探索,和各方反复沟通,最终完成了基于LBS(地图位置服务)数据的集装箱货源地分析。如今,她正负责全国货运空间分布研究,还刚刚被评为了院青年科技英才。”陈璟说。
对待研究认真严谨,对待同事温柔和善。当被问及对陈璟的印象时,团队成员们最常提到的一个词是“温和”。孙鹏说:“当我在研究中出现思路、方向上的问题时,陈首席从来没有批评过我,她总是耐心与我讨论、交流,帮助我调整思路、纠正问题和优化方案。”
在陈璟的用心“浇灌”下,一个个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据统计,三年来,陈璟共培养了3名综合运输通道线路规划专业技术人才、3名通道客货流分析预测专业技术人才、1名国土生态分析评价专业技术人才。孙鹏作为团队核心成员,因综合运输通道规划研究等方面的突出成绩,入选交通运输青年英才。
心向规划,无问西东。一个聘期结束,又是新的起点。面向未来,陈璟为“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交通图景做好规划研究的初心依然未变。下一步,她将带领团队围绕综合运输通道主要特征参数开展研究,在城市群综合运输通道模型化、精准化方面持续深耕,为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评估研究等工作提供支撑,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新征程上勇当先锋。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 受访者 提供
编辑:胖雨珊
审核:梁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