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觉得专业课就是专业课,现在能感受到老师们在课堂中自然融入的思政元素,让我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环保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大连海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张佳鑫感慨道。这是大连海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推进“思政铸魂,五维贯通”研究生培养新模式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浪潮中,大连海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简称学院)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新模式,着力培养具有深厚专业素养、宽广知识视野与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为国家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人才动力。
思政引领 夯实理想信念之基
“让思政教育像空气一样自然融入课堂”是学院一直以来的追求。学院高度重视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将其作为研究生教育的基石。近年来,学院通过开展多轮次、多层次的课程思政培训,邀请校内外思政教育专家与优秀专业课教师分享经验,组织教师参加课程思政教学竞赛,设立课程思政专项研究课题等,激发专业课教师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如今,课程思政之花在学院研究生课堂竞相绽放,教师们将思政教育巧妙融入专业教学,2021年获评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研究生教育);2022年获得辽宁省研究生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和一等奖;2023年获得学校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竞赛一等奖1个、二等奖及三等奖4个;2024年获评辽宁省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
在研究生专业课程中,学院创新思政设计,应用“五结合、三方法、三融入”的“533”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模式,结合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历程、环境人的家国情怀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职业理想,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的深度融合,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筑牢理想信念根基,为成为新时代的环境守护者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五维协同 构筑全方位育人格局
培养高质量人才,需要构建全方位的协同育人体系。学院从顶层设计、过程管控、导师队伍、质量监控、资源配置等五个维度入手,构建起了完整的育人网络。
在顶层设计方面,学院从需求—供给匹配、要求—能力匹配两个维度,树立“需求导向—三方联动—全培养周期一体化”的培养理念。结合学科特点与社会需求,制定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沟通合作,定期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培养方案论证和修订,根据毕业生跟踪调查与用人单位回访反馈结果,及时调整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确保培养方案的科学性与适应性。
在过程管控中,学院建立严格的课程教学管理制度,规范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考核方式等。从开题到答辩,加强学位论文全过程管理,执行100%学位论文外审及反馈机制,严格把关学位论文质量,累计获得省级和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8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4篇,抽检无“问题论文”。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共建共享机制,拓展实践教学资源。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升实践教学能力,有效解决课程教学与实践环节衔接不畅的问题。
在导师队伍建设上,学院落实导师三级培训及培训常态化,全面提升导师综合素质和指导能力。鼓励导师组建跨学科指导团队,发挥团队成员在不同学科领域的优势。依托辽宁省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以科研项目为纽带加强导师团队合作,成立交通强国“船舶污染测控技术”试点团队、绿色港口环境监测与检测信息化技术团队和污染控制与节能技术研究团队,打破导师指导的学科界限,为研究生多学科交叉研究提供有力指导。2024年入选辽宁省优秀博士生导师团队1个、校级优秀硕士生导师团队1个,累计获得校级优秀研究生导师11人。
在质量监控体系方面,学院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涵盖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各个环节。明确各环节的质量标准与监控指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动态监测与数据分析。引入多元评价主体,建立质量评估结果反馈与改进跟踪机制,确保评估效果落地,以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引导研究生全面发展,制定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
在资源配置上,学院根据学科发展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调配师资、实验室、经费等资源,不断加强科研平台建设,为研究生提供高水平科研实践平台。加强校企合作,引入社会资源,拓宽资源供给渠道,为研究生培养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交叉融合 培育创新型专业人才
现代环境科学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视野。面对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学院积极探索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机制。
在专业课程建设方面,组建跨学科课程建设团队,根据学生反馈与学习效果优化课程内容,引入案例教学、项目驱动教学等方法,提高课程教学实效性,打造了一批高质量的多学科交叉课程,为研究生提供了丰富的跨学科学习资源。
在跨学科素养培养方面,学院在研究生入学教育中介绍多学科交叉研究前沿与意义,不定期举办学术沙龙、专家讲座和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对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开展跨学科学习与研究,提升学生的跨学科素养与创新能力。
在多学科交叉研究成果评价方面,综合考虑研究的创新性、跨学科性、应用价值等多维度因素,邀请校内外其他学科专家参加答辩,为成果评价提供专业支持,提升学院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质量。
据学院院长徐丹介绍,“思政铸魂,五维贯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已取得显著成效,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显著增强。近年来,研究生参与导师承担的国家级和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百余项,每年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每年获得国家奖学金和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十余人。近5年学生参加各类比赛、竞赛屡创佳绩,获得国家级一等奖等各类奖项20余项,博士研究生就业率达100%,硕士研究生就业率达95.67%,就业世界500强和国资委企业的毕业生占比超60%,服务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和交通强国战略的毕业生人数逐年提高,为国家输送了大量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不断创新培养模式,为推动我校研究生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徐丹说。
编辑:胖雨珊
责编:
审核:杜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