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优化线网 南京公交更“懂”客流

2025-03-13 11:05:57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南小鲸 -标准+

今年全国两会,“人工智能+”行动再次成为政府工作报告关键词。对于“人工智能”,公共交通行业不仅在做加法,也在发挥乘数效应,推动效能变革。

2022年起,江苏省南京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南京公交)依托前期数据治理成果,对运营调度系统进行全面升级和算法迭代,建成了自适应排班与自动化发班调度的第三代智能调度模型,彻底摆脱传统调度模式,相关劳动力成本降低40%,车辆运营综合效率提升15%以上。今年以来,南京公交与蚂蚁集团合作的“互联网出行与实时公交数据相融合的线网优化与客流预测AI大模型2.0”(简称“小蓝鲸”线网大模型)取得阶段性成果,让公交线网优化工作从“经验决策”升级为“数智决策”。

综合体检 找出低效线路

南京公交首席工程师索春婷介绍,“小蓝鲸”线网大模型创新引入LBS(基于位置服务)定位、移动支付等多源互联网大数据,经算法加工生成互联网OD(交通量),再融合南京公交自有数据进行本地化建模,初步形成南京全域OD数据集,实现线网设置与出行偏好聚类分析匹配,使线网优化流程的每一步都有理论和数据支撑,可行性更强。

基于全城、全时段、全方式出行数据图谱,“小蓝鲸”线网大模型可智能诊断公交线网健康度。通过建立线路效能多维评价体系,模型从重复系数、客流情况等五个维度自动生成“线路评分”,精准定位低效线路,同时依据相关指标,自动推荐优化线路,辅助公交企业规划站间路线。

“哪里需要优化轨道、公交接驳,哪里应该增开微循环,可以全部由AI分析。”南京公交相关负责人介绍,“小蓝鲸”线网大模型一方面可以精准解析200米网格内地铁站、公交站、社区枢纽的客流规律,捕捉出行末梢的“毛细血管堵塞点”,优化公交资源供给;另一方面,面对线路重复与客流不均双重挑战,该模型依然“有条不紊”,能分析大客流走廊,开展线路重复度分组,找出可整合线路、可调整站点,进行方案优化和效果评估。

识别供需 生成最优解

不只“点”与“线”,“小蓝鲸”线网大模型分析范围还能扩大至“面”,对直径10公里以上的区域进行分析,全面评估公交线网覆盖度、连通性和服务均衡性,识别出行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空间匹配关系,优化公交资源配置。

过去,线网优化工作牵一发动全身,客流调查千头万绪,调整后未必能达到预期效果,给公交企业造成困扰。而“小蓝鲸”线网大模型集成客流仿真与预测算法,可以模拟单条线路调整后的客流变化趋势,量化评估乘客出行体验变化,生成可视化决策图谱。依托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该模型还能一键生成线网分析及线路推荐方案报告,形式包括文字叙述、图表展示与地图可视化,稍加修改即可交付,大幅减轻工作压力。

据了解,2024年这一模型已助力南京公交验证优化50多条线路,其中20多条新开通的微循环线路背后,都有其参与决策的身影。南京公交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12月末,南京公交基于模型规划,尝试开通地铁7号线接驳公交210路,取得了预期客流效果;去年全年,南京公交整体线网重复系数同比下降2.8%。

编辑:何宇

责编:

审核:闫新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