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说理式执法”构建现代交通治理新范式

2025-04-03 10:18:41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陈燕春 -标准+

在324国道福建省莆田市过境段,一场“零罚单”的执法正在推动传统交通执法刻板印象的系统性转变——货车司机从抵触质问变为主动提问学习,执法现场变为“安全课堂”,莆田市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支队(简称执法支队)用创新实践诠释着新时代的交通执法,既要守住法律法规的底线,更要温暖群众的心田。

从“抵触”到“共鸣”的执法对话

面对司机“天天查车,还让不让人挣钱?”的质问,执法人员没有急于检查,而是贴心地递上一瓶饮用水,打开“事故案例库”App:“师傅们跑长途辛苦了,咱先不着急,您看这个动图。”全景影像中,一辆车货总重120吨(标准限值49吨)的超限货车正压垮桥梁,断裂的桥墩、倾覆的车辆、散落的货物清晰可见。“超限是给公路埋下了定时炸弹。”执法人员向司机介绍:“超限50%就会使桥梁寿命缩短60%,很容易引发桥梁垮塌。罚款也绝不是目的,而是希望借此督促大家时刻将安全牢记心间,毕竟只有平安回家,才是对自己和家人最大的负责。”司机看后也频频点头,表示今后会积极配合执法工作,共同维护良好的交通运输秩序。

在这场没有罚单的执法中,司机陈某主动掏出手机:“我想把这些案例转发给车队兄弟。”另一位司机李某翻出笔记本:“刚才讲的轴载质量计算,能不能再教一遍?”执法现场变成了“安全课堂”,执法人员用“唠家常”的方式讲法规,用“算细账”的方法谈危害。

近年来,执法支队探索“执法+服务+普法”融合模式,推行“一查二听三讲四改”工作法,即检查证件、倾听诉求、宣讲法规、指导整改,配套《说理式执法操作规范》,让执法既有程序又有温度。同时,延伸服务触角,推动设立“司机之家”提供休息场所,创建短信推送安全提示,执法现场配备《超限运输危害手册》,让执法现场变成“流动课堂”。

执法温度转化治理效能

这场“零罚单”执法的制度创新,体现了执法支队温情服务。如今在莆田市境内各段国道上,递一瓶水、翻一组图、转一份资料已成为执法标配。

“我们的执法人员成为‘服务者’,创新‘检查+检修+教育’一站式服务,将车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执法支队相关负责人介绍。同时,执法形式从“单向监管”变为“协同治理”,构建起“政府主导、企业主责、司机自治”的三方协同机制,形成“规则共议、责任共担、成果共享”治理格局。

货车司机张某感慨:“手机里的全家福让我想起自己的孩子,图片里的断裂桥梁让我看懂法规的温度。”

“真正的执法效能,不在于处罚多少案件,而在于唤醒多少安全意识。”执法支队相关负责人表示,当执法人员蹲在货车旁讲解车轴承重知识,当司机主动分享安全驾驶经验,法治的种子已在基层生根。这种“以法为纲、以理服人、以情暖心”的模式,正在重塑新时代交通执法刚柔并济、法理交融、共建共享的内涵。

编辑:翟永威

责编:

审核:郭一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