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就假日出行“暖心网”,说理式执法构建共治新生态,数智化升级打造精准执法体系……
近年来,各地交通运输部门转变执法理念与方式,交通运输综合治理正在从“管得住”向“管得巧”转变。本期策划聚焦江西景德镇、福建莆田、陕西西安三地交通运输执法部门用有温度的服务托举起市民“稳稳的幸福”,以刚柔并济的执法创新,绘就安全、便捷的出行图景。——编者
景德镇:暖心守护 助力假期畅行
清明假期期间,在江西景德镇高铁北站南广场,景德镇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简称执法支队)执法人员和“窑火红”志愿者被出站游客包围着,“夸夸模式”轮番上演。
“起初还以为是骗子,直到执法人员亮出他的党徽和执法证,一个暖心的‘乌龙’事件让我感受到景德镇火辣辣的热情。谢谢你们!”“再详细的旅游攻略,都比不上亲身体验。”游客们的称赞,是对执法人员和志愿者工作的最大肯定。
据执法支队负责人介绍,高铁北站平日里每天到站客流量约为1万人次,假期期间超过3万人次,激增的客流给交通保障带来巨大挑战。在往年节日保障经验基础上,执法支队已逐步探索出一套重点时段和重大节假日较为成熟的出行服务保障机制,通过节前分析客流制定措施,节时实时保障,节后梳理总结,努力做群众出行的守护者和城市温情的传递者。
4月3日19时,执法人员在巡查时发现高铁北站巡游出租汽车上车点灯光偏暗,立即联系相关部门管理人员更换。不到10分钟,工作人员扛着楼梯和灯管赶到,更换了6根发光偏暗灯管。“这多好!”上车点变亮的同时,乘客和出租汽车驾驶员发出声声称赞。
“江总,客流高峰预计出现在21时至21时30分,大约4000人。后续至23时,预计还有近5000人抵达。请您安排好应急公交运力,谢谢!”4月3日19时30分,面对即将到来的客流高峰,执法人员联系景德镇公共交通有限公司,调度应急公交待命。21时20分,出站大厅人山人海,出租汽车、网约车上车点大量旅客聚集。执法人员和志愿者齐心协作,通过车载监控终端调度附近运力的同时安抚旅客,引导部分旅客乘坐公交车,集中客流在短时间内快速安全疏散。
假期期间,为保障市民和游客舒心暖心顺心出行,执法支队全员出动,在高铁北站、机场、热门旅游景点等重点区域和路段,开展客运秩序维护、运力调度、交通咨询、乘车指引、志愿服务。同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城市客运投诉专班24小时在线,投诉24小时内办结,用心用情用力为市民游客出行保驾护航。
莆田:执法现场 变“安全课堂”
在324国道福建莆田过境段,一场“零罚单”的执法正悄然改变着传统交通执法的刻板印象,货车司机从抵触变为主动提问学习,莆田市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支队(简称执法支队)以创新实践诠释着新时代交通执法精神。
面对司机的抱怨,执法人员并未急于执法,而是贴心地递上饮用水,打开“事故案例库”App说道:“师傅们跑长途辛苦了,咱先不着急,您看这个视频。”画面中,一辆车货总重120吨(标准限值49吨)的超限货车压垮了桥梁,断裂的桥墩、倾覆的车辆、散落的货物触目惊心。执法人员用通俗的比喻解释超限危害:“超限是给公路埋下了定时炸弹。超限50%会使桥梁寿命缩短60%,如同用细木棍支撑巨石,极易引发桥梁垮塌。罚款绝不是目的,而是希望借此督促大家牢记安全,毕竟平安回家才是对自己和家人最大的负责。”司机们纷纷表示今后会与管理部门共同维护良好的交通运输秩序。
在这场没有罚单的执法中,司机陈师傅主动要求转发案例给车队兄弟。李师傅翻出笔记本:“刚才讲的轴载质量计算,能不能再教一遍?”执法现场俨然成了“安全课堂”,执法人员以“唠家常”讲法规,用“算细账”谈危害。
近年来,执法支队积极构建有温度的执法新生态,探索“执法+服务+普法”融合模式,推行“一查二听三讲四改”工作法,即检查证件、倾听诉求、宣讲法规、指导整改,并配套《说理式执法操作规范》,让执法兼具程序与温度。同时,通过推动设立“司机之家”,创建短信推送安全提示,执法现场配备《超限运输危害手册》等举措延伸服务触角。
如今,在莆田市境内各段国道上,递一瓶水、翻一组图、转一份资料已成为执法标配。执法人员化身“服务者”,提供“检查+检修+教育”一站式服务,将车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执法形式也从“单向监管”转变为“协同治理”,形成规则共议、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治理格局。目前,超限50%以上的严重超限超载运输车辆减少近70%,货车超限率已降至1.5%以下。
“真正的执法效能,不在于处罚多少案件,而在于唤醒多少安全意识。”执法支队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以法为纲、以理服人、以情暖心”的模式,正在重塑新时代交通执法刚柔并济、法理交融、共建共享的内涵。
西安:数智赋能 治理精准高效
春风轻拂,西安迎来踏青热。西安市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支队(简称执法支队)大力推动数智技术与行政执法、行业监管、服务保障深度融合,构建以陕西省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为核心,以各类业务系统为辅助的“1+3+N”数字化执法监管体系,推进执法指挥一体调度、数据共享互联互通、执法监管全程可视,保障市民游客安全、便捷出行。
在西安北站东落客平台,智能5G布控球成为执法“利器”。它对来往车辆进行抓拍,现场识别车牌并与后台数据比对,执法人员手持执法终端可对有违法违规记录、疑似非法营运的车辆快速预警,执法人员据此对这类车辆“重点关注”。
过去,西安北站部分非法营运车辆常与执法人员“打游击”,仅依靠人工巡查难以实现精准打击。如今,智能5G布控球系统已在西安北站区域录入疑似非法营运车辆信息200余辆,在曲江景区录入60余辆,通过对非法营运车辆信息实时采集、预警、反馈,实现了长期盘踞在重点区域的非法营运车辆重点精准执法。执法支队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联合公安交警部门开展专项执法行动,利用5G布控球等科技手段提升重点交通枢纽执法质效。
秦岭北麓的关中环线上,无人机为执法工作增添了“飞行翅膀”。执法支队执法一大队飞行组队员介绍,执法支队负责全市国省干线公路超574公里,以往单趟次巡查超5小时,效率较低。随着无人机在公路路政巡查投入使用,执法人员通过设定场景,快速抵达目标区域,高空俯瞰和全方位拍摄,极大提高了日常巡查效率,缩短了巡查时间。利用无人机机动性强、灵活度高、监测范围广等优势,执法人员可有效消除巡查盲区,确保巡查无死角,精准的影像和数据资料,也为路政执法提供了有力证据。
在日常执法中,执法支队还应用移动执法指挥平台,为各环节提供科技支撑。除了升级数字化硬件装备,执法支队还进一步完善“1+3+N”体系,实现执法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全方位提升交通运输执法效能。
编辑:牛聪
责编:
审核:郭一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