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失信企业纠错有路重塑有门——交通运输部门推进异地修复等信用“帮手”服务

2025-04-16 10:44:50 来源: 作者:翟永威 -标准+

记者从4月2日召开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了解到,截至目前,我国交通运输信用信息系统累计归集交通信用信息35.7亿条,向社会提供5900多万条备查信息。

在持续拓展信用评价应用范围的基础上,交通运输行业管理部门积极做好行业失信企业信用修复工作。对于这项关系到千万家经营主体切身利益的工作,各地交通运输部门高度重视、积极作为,推出异地信用修复服务,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本期从跨区域协作、服务优化、机制创新等方面,解析交通部门信用修复服务的突破与成效。

跨区域跨系统 协同更高效

交通运输行业经营主体具有基数大、流动性高、异地行政处罚多、信用信息修复及时率低等特点,及时有效告知和助理修复成为这些经营主体的关心重点。

因为员工不熟悉系统误报车货总质量数据,企业信用等级被江西省高安市大件管理部门从B级直接降至D级,严重影响企业正常运营——这件事发生在南昌市一运输公司。“D级信用企业无法申报大件运输许可,一天时间就耽误挣不少钱。”该公司负责人向记者“吐槽”,“多亏了南昌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及时发现问题并致电问询,指导需要提供的资料。提交资料后高效处理修复申请,没有影响到业务开展。”

自2022年开始,南昌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公路路政科推出信用修复服务。“通过跨区域‘零见面’协同工作群,与全省交通运输执法部门联动,打破地域限制,助力信用修复。”路政科工作人员刘泉介绍。

企业信用异地修复,其意义不仅体现在企业降本增效方面,对助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和交通运输市场公平竞争具有深远影响。不止在南昌,在跨区域、跨系统信用修复中,多地都有探索。

近期,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联合无极县、赞皇县等6个县(市、区)创新推出行政处罚信用修复“跨区通办”服务,申请企业只需在就近县(市、区)提交企业基本信息,窗口工作人员会立即向异地处罚部门核实处罚信息,待异地处罚部门将加盖公章的《行政处罚信用信息修复申请表》回传至就近窗口后,窗口工作人员会全程帮助企业上传修复材料,直至企业信用修复办理完成。其间,鹿泉区数据和政务服务局打通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数据通道,实现“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腿”。

聚焦痛点 创新“信管家”等服务

以往,涉及罚款的行政处罚事项,需要企业提供缴纳罚款凭证才能完成信用修复。而在道路运输客货运等领域,往往是由司机代企业接受处罚并缴纳罚款,由企业申请信用修复。一旦票据不慎遗失或者删除,则会影响企业上传材料修复信用。

2024年4月,天津市交通运输委员会针对这一情况作出调整——以数据核验代替申请主体提供材料。通过联合市发展改革委打通跨部门数据通道,天津市交通运输委员会整合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归集的罚款缴纳情况数据,企业可以通过提交《已缴纳罚款承诺书》,代替已缴费凭证。管理部门通过系统数据比对核验承诺书与罚款缴纳记录,完成信用修复。

在河南省郏县,信用修复服务站成为帮助行业失信经营主体及时了解信用修复流程和有关政策、开展信用修复、降低失信成本的“好帮手”。通过协助企业获取外地行政处罚作出机关联系方式,完善信用修复材料,定期回访修复进度,今年以来信用修复服务站帮助县域外交通运输企业修复行政处罚信息150余条。

广东省珠海市交通运输局推出的“信管家”服务品牌,通过“双信同达”“分类认定、同步审核”“清单式管理”“双向邮寄材料”等信用修复举措,实现信用修复预先告知率100%,对鼓励支持违法失信经营主体自我纠错、重塑信用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的意见》明确,要破除区域壁垒和市场分割,依法平等对待各类经营主体。企业信用异地修复也正是交通运输行业在这一方面的重要的实践落脚点。信用异地修复让企业得以在全国范围平等参与竞争。同时,修复机制以信用承诺、合规建设引导企业,提升行业整体信用水平,也为统一市场奠定合规经营的信用基础。

延伸修复链 企业得实惠

失信惩戒、守信激励。交通运输行业是较早采用信用评价进行服务和管理的行业之一。失信惩戒也不是目的,各地交通运输部门在助力企业完成信用修复中,不断延伸修复链条,进一步靠前服务。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交通运输局着眼道路运输企业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与财政、金融管理部门联合推出“交运贷”,在指导企业完成信用修复后,根据企业修复提升后的信用评级,助力企业享受贷款利率优惠、贷款额度上升等金融优惠。截至2024年年底,苏州市吴江区已有运输企业申请到最高600万元“交运贷”,还有22家信用优良企业享受到老旧营运货车更新补贴资金逾367万元。让“真金白银”的奖励成为守信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不仅如此,吴江区交通运输局结合信用等级评定结果在监管中的应用,明确道路运输领域信用分级分类执法检查相关要求,对信用优良主体推行“信易保”“信易惠”等惠企便民信用产品。

近年来,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在强化“信用+”服务方面作出许多创新探索,例如行政审批事项容缺办理,针对信用良好的经营主体办理业务中缺少材料的情况,允许其作出按期补全承诺,先行受理申请;又如“信易批”“信易行”,针对大件运输企业按信用等级分类,实施“绿色通道”“简易通道”“一般通道”“核查通道”等差异化服务和监管。

创新举措让失信企业纠错有路、重塑有门,增强了企业对信用体系的信任。这种服务赋能的导向,激发了企业主动修复信用的积极性,促进整个行业信用水平提升,营造了良好营商环境。

陈绍平 对本文亦有贡献

编辑:翟永威

责编:

审核:郭一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