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事不宜迟。”随着气温回升,公路养护进入黄金时节。普洱公路局积极探索“智能、高效、绿色”的养护新模式,以“四新技术”为突破口,创新实施三项技术应用项目,推动公路养护从“被动修补”向“主动预防”转型,从“经验驱动”向“科技驱动”跃升,探索出一条国省干线公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路径,为春季养护生产按下“加速键”。
无创修复,守护路面“生命线”
在省道339线裂缝处理中,西盟公路分局采用一种全新的路面修复工艺——路面裂缝贴缝胶,简称“贴缝带”,这是一种高强度、高伸长率、高粘接性的SBS防水卷材,净厚度在2.5毫米以上,可有效提高路面抗裂防水性能。
在修复过程中,养护人员先用吹风机对路面裂缝进行清洁处理,根据裂缝的实际宽度和长度“量体裁衣”,将贴缝带背面的隔离纸张揭去使其平整粘贴在裂缝上,再用滚筒碾压,使贴缝带与裂缝表面紧密粘合,牢牢熨帖在地面,极具特色的“自愈”功能,形成一道坚固的防水屏障,相当于给公路做了一个“无创手术”,有效防止雨水等渗入因素造成路面病害,延长路面使用寿命。与传统修补方式相比,贴缝带施工简便、耗时短,根据缝宽及抗裂需要任意弯曲、折叠,降低了能耗和污染,实现了养护作业的绿色化、高效化。
刚柔并济,破解“车轮下的难题”
近期,宁洱公路分局积极探索养护“最优解”,通过应用“新工艺”—双层同步碎石封层施工,对国道213 线、国道215线12.7公里路段实施预防性养护,切实提高公路服务水平以及安全性。
双层同步碎石封层技术是当前公路预防性养护的先进工艺,其核心是在同一作业流程中精准洒(撒)铺两层不同粒径的集料和沥青粘结料,经胶轮压路机碾压后,碎石嵌入沥青形成密实耐磨的磨耗层。双层同步碎石封层技术是沥青路面表面处治工艺的一种升级和优化,起源于同步碎石封层,却优于传统同步碎石封层技术,能有效修复沥青路面裂缝、延缓路面反射裂缝、提高路面抗滑性能和防水性能、提高行车舒适性,有效降低工程造价,提高养护项目费效比,降低公路全寿命周期养护成本。
设备改造突破,解放生产力
随着公路服务年限的不断增加,养护需求和压力与日俱增,思茅公路分局坚持以创新举措为破题之策,效能提升为解题之法,积极探索乳化沥青就地冷再生技术,成功研发自主改造的冷再生设备,实现了养护效率与环保效益双提升,为国省干线公路养护提供了创新示范,推动了公路养护向更加绿色、高效的方向发展。
依托在蒋雨良技能大师工作室,利用徐工XM101X铣刨机改装成一套水泥自动撒布、坑槽就地铣刨、定量喷洒乳化沥青并拌和的机械设备。在修复过程中,对需要修复的位置用白灰划线标志,冷再生机加注好附加沥青罐的乳化沥青后,按照3m±0.3m/min的工作速度行进铣刨,同时废旧料内循环回收与冷却水和改性乳化沥青充分拌和均匀,形成均匀的再生混合料,随即从出料口将再生混合料进行摊铺,经过双钢轮压路机碾压压实,确保混合料密实均匀,形成平整坚实的路面。该技术实现了旧沥青路面材料100%循环利用,较传统工艺降低成本50%,减少碳排放80%以上,不仅提升了路面质量,还大幅缩短施工周期,减少交通中断时间,显著提升公路通行效率。
在这里,每一条道路都是科技与生态共生的载体,是安全与效率平衡的典范!普洱公路局的创新实践,正是新质生产力在公路养护领域的生动体现。科技创新引领公路养护高质量发展,普洱公路局将继续以“四新技术”为笔,用“心”泼墨,推动公路养护向“新”转变,为人民群众美好出行铺就平安坦途。
编辑:翟慧
责编:张梦怡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