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乘“春”之势强链增效

2025-06-20 11:02:22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记者 刘雨静 通讯员 张喜双 朱强 韩娇 -标准+

image.png

国际多式联运信息平台

打破海关、铁路、公路及通关信息壁垒,货物信息实时追踪,数据实现高度共享。

中老铁路冷链集装箱

配备自主研发制冷机组,公铁联运冷链运输不断链,支持实时远程调控与故障预警。

南亚国际陆港

为磷矿石提供“公转铁、散改集、门到门”一站式全流程服务,相较公路运输每吨节约成本20元,运输成本平均下降约17%。

作为我国南向枢纽之城,云南昆明正全力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取得新成效。近年来,昆明围绕做优链群产业生态,不断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2024年,昆明市实现现代物流总收入3589.85亿元,同比增长6.5%。

向南开放、补链强链、降本增效,昆明正乘“春”之势,迸发强劲动能。

数字化转型打破中老铁路联运信息壁垒

从运输单据、检疫要求、税务信息,到货品温湿度……在“中车中老铁路国际多式联运信息服务平台”上,企业能够实时追踪货物的所有信息,实现数据高度共享。

“中车中老铁路国际多式联运信息服务平台”是中老铁路智能化运营的“大脑”,推动了中老铁路交通物流数字化转型和优化,实现中老铁路多式联运服务规则标准的软联通。

平台成功实现了多个系统之间的数据互联共享,解决了传统物流系统中各环节信息割裂的问题。海关、铁路、公路及通关信息汇集于此,可实现“货物进站—出站全过程”可视化管理。企业可以实时追踪货物状态,确保运输过程的透明度和信息的及时性,提升了供应链的可靠性和效率。

在多维数据整合与共享的基础上,该平台还可以实现跨境数据整合与智能化协同处理。通过与昆明海关、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等单位紧密合作,共建一套高效的数据交换机制。在实际操作中,该平台通过专门的接口系统,将运输、通关和报关数据实时上传至数据池,从而减少信息传递的时延,确保货物在通关和运输过程中得到及时处理,提高了货物通关效率和运输流畅性。

“中车中老铁路国际多式联运信息服务平台”的应用,推动“一单制”和“一箱制”管理模式进一步创新。标准化、透明化的运输流程,确保货物追踪和信息传递的高效性。以中老铁路进口货物为例,以单一箱源头为信息收集载体,所有货物的信息都能通过平台实时更新和追踪,降低了信息丢失和误操作的风险,提高了运输安全性和效率。

冷链锁鲜助力云品出滇

白菜、西兰花、西红柿……清晨,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冷库内,工人们接力将蔬菜装上中老铁路冷链集装箱。当它们被端上泰国、马来西亚等地消费者的餐桌时,依然鲜嫩。

让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在长途运输过程中持续锁鲜,有赖于冷链技术和多式联运模式创新,需要推广应用标准化、绿色化、智能化的冷藏装备。“云品出滇”全程冷链多式联运服务能力提升项目聚焦产品需求,选用的冷链集装箱配备中车自主研发的制冷机组,优化了传统冷链设备的性能。在高温潮湿天气下,这些设备能够有效保障运输过程中的温控稳定性。

2024年夏季,该设备全面应用于中老铁路运营,运输榴莲等果蔬过程中,面对东南亚超过40摄氏度的高温环境,冷链集装箱内的温度始终保持在12—13摄氏度,温差控制在1摄氏度以内,成功保障了果蔬运输质量。

此外,该设备不依赖外部电源来控温,实现公铁联运冷链运输不断链,减少了由于“假冷链”和“断冷链”导致的货损。在长途运输过程中,支持实时远程调控与故障预警,大幅提升了运输过程的透明度与管理效率。

目前,中老和中越铁路国际冷链货运班列、昆明—怀化冷链图定班列上均应用了同款冷藏集装箱,有效提升优质农产品的跨境运输能力。

以标准载运单元促降本增效

集装箱起吊繁忙、新能源换电重卡穿梭有序、货运列车整装待发……这是南亚国际陆港的运营常态。

目前,南亚国际陆港已建成公铁联运港,融合区域产业基础推进“公转铁”“散改集”。仓储、装卸、运输设备采购及配套安装项目,有效解决了标准化、绿色化转运工具短缺问题,降低运营成本。

磷矿石是昆明的支柱性产业,每年有500多万吨磷矿石销往全国各地。对此,南亚国际陆港专项研究提供“公转铁、散改集、门到门”一站式全流程服务的运输组织方案,协调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昆明车务段共同研究运价下调政策。相较公路运输每吨节约成本20元,运输成本平均下降约17%。

2024年,30辆换电重卡投入磷矿石公铁联运,有了换电重卡的加持,综合运输成本在原来每吨95元基础上又减少了5元。

与此同时,南亚国际陆港全面开展货物带托运输、带托仓储,降低枢纽运营成本,使用纯机械装卸替代人机配合作业将装卸成本节省30%、装卸效率提高50%;采用带托运输、带托仓储,仓库容量增加33%。

编辑:翟慧

责编:翟慧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