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班列满足多元需求 通关最快只要几分钟
走进中铁集装箱青岛中心站,井然有序的繁忙景象映入眼帘:高大的龙门吊下,集装箱整齐堆放,智能导引车穿梭不息。东行的农产品、纸浆与西行的家电、汽车随中欧班列高效往来。
“我们在全路首创‘全场区海关监管模式’,客户在办理铁路到、发等业务时,也可以‘一站式’办理海关保税、查验、熏蒸等业务。”中铁联合国际集装箱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总经理葛冉介绍,站内使用“共享堆场”系统,实现进出口货物直装直卸,缩短运输时效约2至3天。
班列飞驰,行程越来越便利。铁路部门多措并举,推动中欧班列运输能力和效率不断提升。
为疏解通关堵点,铁路部门投用95306“数字口岸”系统,积极优化铁路“快通”模式,口岸通关时间由半天左右缩短到30分钟以内,最快只需要几分钟。
如今,“数据网上走、通关无纸化”成为现实。某货运代理有限公司负责人康海涛称赞道:“通过铁路95306,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办理业务,方便又快捷。”
从“硬联通”入手,铁路部门先后实施阿拉山口等五大口岸站的扩能改造工程,新建投用同江北口岸。目前,六大口岸单日交接车能力达到184列,为中欧班列扩大开行提供了有力支撑。
由点及面,全国布局的14个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正向现代物流枢纽转变,“干支结合、枢纽集散”的高效集疏运体系加速构建。目前,通过集结中心开行的中欧班列数量占全国的88%,货源组织更加高效。
既要运得多,也要跑得好,中欧班列的服务能力加快提档升级。
运输时效更精准。目前,境内外全程时刻表中欧班列每周稳定开行17列,全程运行时间较普通班列平均压缩30%以上,平均每柜货值较普通中欧班列提升41%。
产品体系多元化。除传统大宗物资、日用百货等班列之外,国际运邮、跨境电商、食品冷链、商品汽车等特色班列相继开行,满足了沿线国家企业多元化、个性化、精细化的市场需求。
客户体验提升。铁路部门在境外17个国家建立了131个集装箱还箱堆场;上线中欧班列门户网站,构建“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为全球客户提供全程保险、货物信息追踪、电子施封锁、物联网集装箱等特色服务。
百姓更有获得感 企业出海畅通途
“俄罗斯的饼干、意大利的巧克力、瑞典的柠檬伏特加、格鲁吉亚的红酒、土耳其的精油皂……”在太原南站中欧班列(保税)店,琳琅满目的进口商品摆满了货架,吸引旅客前来选购。
“很惊喜!没想到在火车站能买到这么多国际品牌。”在太原南站乘车的张女士趁着候车时间,果断下单给家人挑选了几款礼品。
依托中欧班列回程车的物流运输优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优质特色商品进口到国内。目前,中欧班列进口商品(保税)店已落地20余家,涵盖“米面粮油、食品酒水、居家日化、工艺品”等十几个品类的万余种商品,让我国百姓畅享“不出站,买全球”的购物体验。
目光转向海外,搭乘中欧班列,陕西茶叶、青海枸杞、云南咖啡豆等特色产品相继进入欧洲人的家庭,中国制造的电子产品、汽车、家电等也备受国外消费者青睐。
中欧班列让沿线国家百姓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也为企业“角逐”海外市场开拓了一条便捷通途。
近年来,玲珑集团塞尔维亚工厂产能不断提升,对原材料和设备的进口需求急剧增加。“传统海运时效慢、交货周期长,难以保障海外生产基地的供应链安全稳定。”玲珑集团内陆港科长潘文峰表示,通过搭乘山东高速集团开行的定制化供应链专列,关键原材料和机械设备只需30余天就可以抵达海外生产基地,有效提升了玲珑轮胎产品在海外市场的物流反应能力。
贸易通道之便,催生产业集群加速崛起,助推内陆地区高水平对外开放。
依托中欧班列,内蒙古自治区连通境外农畜产品供应链,加速农产品集散出口,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持续提高;石家庄国际陆港“带货”能力显著增强,汽车、粮油饲料、跨境电商等适铁临港产业项目加快布局,现代化开放型陆港枢纽产业体系初步构建;以太重车轮为代表的“山西制造”凭借先进技术积极开拓国外市场,为山西省加快外贸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合作共赢,休戚与共。中欧班列也为沿线国家创造出发展新机遇。波兰罗兹、西班牙马德里等中欧班列主要到达城市,积极对当地基础设施进行现代化改造,带动了关联产业快速发展;在德国杜伊斯堡港,中欧班列吸引了上百家物流企业落户,创造出2万多个就业机会……
中欧班列还化身“流动的文化交流长廊”,为中欧间文化传播和交融带来更多机遇。
今年5月,中国(西安)至中亚(阿拉木图)国际人文班列开行,串联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两国历史文脉。陶瓷、茶叶、文艺演出道具、文化展品等富有中国元素的商品搭乘中欧班列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
贯通大陆桥,铺就新通途。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货运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公司将继续推动中欧班列朝着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加安全的方向发展,为促进亚欧经贸往来、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有力运输服务保障。
线路基本覆盖亚欧全境 满载出发满载而归
望着缓缓驶出车站的第11万列中欧班列,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济南物流中心胶州营业部负责人高义田感慨万千。
“2016年,胶州站两周都凑不齐一车货,发不出一趟班列。”高义田回忆,彼时正是山东中欧班列的起步阶段。
见证山东中欧班列的飞速发展,高义田既惊叹又惊喜。“胶州站2024年全年开行476列,同比增长18.4%。”他竖起大拇指,“从每月1列发展到每日1列多,中欧班列一年比一年火。”
越来越火,映射出中欧班列日益强大的辐射力、带动力和影响力。
线路布局日趋多元,基本覆盖亚欧全境。在境内,形成经阿拉山口、霍尔果斯、二连浩特、满洲里、绥芬河五大口岸出境的西、中、东三条主通道,联通中国境内128个城市;在境外,北中南三线并行,通达欧洲26个国家229个城市以及11个亚洲国家超过100个城市。
国际多式联运通道格局成形,辐射能级持续提升。在西方,拓展了经波罗的海、里海、黑海的国际海铁联运新径路,在东方,实现了与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黄金水道、沿海港口无缝衔接,构建出联通东亚、东南亚与欧洲的海铁联运新通道。
货物品类日益丰富。中欧班列运送的货物品类拓展到53个门类、5万多种商品,高附加值货物成为主要货源。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产品和光伏产品搭乘中欧班列走向世界。
满载出发,满载而归,“重去重回”成为中欧班列的新亮点。据统计,2025年石家庄国际陆港已到达返程班列400列,同比增长近10倍。
“我们在哈萨克斯坦、德国、俄罗斯等国家先后成立境外子公司,与当地铁路、物流、港口、货代企业深化务实合作,共同组织开发双向货源。”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中欧班列去、回程开行基本均衡,综合重箱率基本稳定在100%。
编辑:董子莹
责编:张雅凌
审核: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