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轮缓缓驶入青岛港主航道,薄雾笼罩海面。引航艇驾驶台内,引航员面前的屏幕上清晰显示着周边船舶动态、实时潮流数据,以及低能见度下增强的航道监控画面。“有了这套智慧眼,心里更有底,决策更快,靠泊更精准。”这个“智慧眼”,正是青岛引航站的智慧引航服务平台。
7月3日,“交通运输新质生产力一线探访”活动来到青岛引航站,看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如何赋能传统引航作业,驱动港口物流效率跃升。
智慧平台赋能精准引航
智慧引航服务平台是青岛引航站向“智慧引航”转型的核心支撑。该平台构建了“一个中心平台、三大核心模块、五个组成部分”的体系架构,深度融合了多项前沿技术,能有效破解引航作业中的关键难题。
“平台通过部署小物标雷达系统,增强了对海面漂浮物的探测能力,让潜在碰撞风险无处遁形。”青岛引航站副站长张法向记者介绍。新建的三套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基站实现了引航工作区域的全覆盖,船舶动态信息的更新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引入北斗高精度差分服务模块,使引航员携带的移动终端也能实现厘米级精度的定位导航;低能见度航道监控系统保障了恶劣天气下的航道监控能力,有效提升了对通航水域的监控能力;潮流模拟分系统则将青岛港工作区域的潮流、潮时信息直观可视化,为引航员精准选择最佳进出港时机提供了科学依据;基于广电700M 5G网络的通信系统,实现了海上航行的远程技术支持和实时监控调度;大数据分析系统则实现了引航数据的可视化及场景再现,成为引航员总结经验、提升技能的数字教科书。
智慧模拟练就引航精兵
记者在青岛引航站航海模拟器内体验了“沉浸式”的航海场景:在视景赋能技术支撑下,密集的雨点击打着舷窗,远处海浪汹涌翻卷,船身随之剧烈摇晃;随着“远程切换”指令发出,风雨骤停,海面重归平静;“情景转化”模式让舷窗外瞬间陷入黑暗,唯有海面上往来船只的点点灯火在夜色中闪烁……从暴雨倾盆到风平浪静,再到夜幕降临,整个过程高度还原真实海况,科技赋能下的模拟场景逼真得令人惊叹。
“青岛引航站航海模拟器包括一个教练站、三个本船(一台主本船、一台拖轮本船和一台副本船),主本船内配置与实船驾驶台类似,每个本船至少可以容纳 6—8名引航员和1名教练员,能够模拟全球22个主要港区的航行环境以及从小型拖轮到超大型邮轮的各种船型操作。”青岛引航站高级引航员、山东省交通工匠盛晓强介绍,模拟器可以设置大风浪、雷暴、浓雾等极端海况,甚至模拟主机失灵等突发故障,精确复现船舶靠离泊、拖轮协作、解系缆等全过程,所有操作数据都会被记录并导出,供引航员后期复盘分析。这种智慧的模拟训练有效提升了引航员在复杂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置能力和操作精准度,为保障港口高效、安全运转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智慧效率服务港口物流大局
智慧引航平台的深度应用,提升了引航作业的安全性和效率,有力服务了港口物流高效运转。张法深有感触地说:“这套系统就像给引航员装了千里眼和顺风耳,让我们能更早发现风险、更快做出决策、更准执行操作。” 而这些成效直接体现在多个方面: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平台的全面感知和预警能力,结合高效的应急响应机制,为船舶平安进出港构筑了坚实的科技防线;港口通航效率持续提升,在平台强大技术支撑下,青岛引航站深化推进了套泊热接(实现离港船与进港船无缝衔接)、主航道深水航槽直靠、提升低能见度条件下集装箱班轮通航效率等创新服务举措,有效压缩了船舶在港等待时间;引航服务能力稳步增长,引航艘次从2022年的24749艘次、2023年的25766艘次,提升至2024年的25944艘次,持续保持高位运行。
从传统走向智慧,从主要依靠经验判断到实现数据驱动的精准引航,这不仅是一次技术的升级,更是新质生产力在港口引航领域的生动实践。“智慧引航服务能够提升港口通航效率和本质安全水平,也为山东港口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强港、为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引航支撑。”张法说。
记者手记:
在青岛引航站,记者深刻感受到,以智慧引航服务平台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正深刻重塑着传统的引航作业模式。AI、大数据、北斗、5G等技术的融合应用,不仅让引航作业更安全、更精准,更关键的是,它通过提升单船作业效率和港口整体通航能力,为物流提质增效提供了保障。当引航遇上智能技术,碧波之上正书写着高效物流的新答卷。
编辑:孙海艺
责编:孙海艺
审核: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