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未散,鲁北平原的大地正在悄然苏醒。远处天际线上,一根根混凝土墩柱穿过薄雾直指天空,像是大地脉搏的延续,托举着未来的交通梦想。这里,就是中铁六局承建的津潍高铁站前六标无棣特大桥施工现场,32公里的高铁桥梁在此拔地而起,954根墩柱串联成线,贯穿村庄与河流,通向充满希望的远方。
津潍高铁新建正线长度约348公里,是国家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其中,石家庄公司承建津潍高铁站前六标,正线全长31.907公里,标段内均为桥梁工程,含桩基、墩台、连续梁等施工。丰桥公司负责标段内906孔箱梁制、运、架,一体化桥面系、桥面预制构件和 39.11 公里无砟轨道施工等任务。
绵延32公里的“钢筋铁骨”
清晨5点30分,天还未亮,无棣特大桥施工现场的灯光已延伸数公里。百余名建设者绑扎钩与钢筋碰撞的声响、振捣棒振捣混凝土的声音此起彼伏,这些“钢铁裁缝”正在为总长约32公里的大桥锻造“钢筋铁骨”。
“标段范围内有12联连续梁和9孔现浇梁,连续梁跨度最大的长达140米……”顺着项目负责人李贵军手指的方向,笔者看到一根根墩柱有序排列,一直延伸至徒骇河岸旁。由于标段里程较长,又均为桥梁,因此建设者们面临着巨大的施工挑战。为保证工程进度,轮班作业、大干快上已经成为常态,2024年,标段内11联连续梁0号块全部完成,为连续梁施工夯实基础。
站在943号墩柱顶部的作业平台上,工人老赵眯着眼数了数远处桥墩的编号:“从这儿到河对岸的944号墩,全是我们作业队负责的!”眉宇间满是藏不住的喜悦。据项目部负责人介绍,这座桥的施工高峰期每日消耗钢材达70吨、混凝土2500立方米,“相当于每天建起半座百米高楼”。
晨曦初绽,300号墩处传来了持续低鸣,笔者循声走去,反循环钻机正在与地下土层较量,带有金属光泽的泥膜逐渐定型……“这就像给地层缝制了一件‘防护服’”项目部总工程师宋换张介绍到。灰色的泥浆沿着钻头依附在孔壁上,形成保护层,如同琥珀外壁,今天的钻孔桩已顺利完成……
奏响运架梁“攻坚曲”
最困难的工序,对津潍高铁站前六标建设者而言,或许当属架梁:单跨32米的箱梁需要由两台450吨提梁机同步抬升,运梁车驮运至架梁工点,架桥机架设。
深夜时分,运梁车的灯光照射在通道上,宛如一条游龙,项目部专职安全员手持红外警示灯,在运梁车前后时刻关注着路面情况与梁体状态,保证运梁车安全平稳运行。望着远处缓缓驶来的运梁车,现场副经理边博艺向笔者介绍道:“运架梁期间,由于箱梁运输距离远、难度大,我们选派专职安全员轮班全程盯控。”
架梁现场,架桥机上的探照灯将桥面照得亮如白昼,测量人员蹲跪在桥面上,用全站仪对准远处的棱镜。架桥机上窄小的监控室内,安全员目不转睛地盯着面前的显示屏,上面显示着架桥机载荷传感器数值及关键部位应力等数据,以防止架桥机因受力不均发生侧倾危险。在网格化分布的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分工明确,在每个网状单元格内进行巡视,及时处理现场突发情况,保证现场施工有序进行……
“那种架设完成后严丝合缝的感觉,就像齿轮终于紧紧咬住了这片土地……”在无棣特大桥299号-300号墩处箱梁架设完成后,连续8小时监控风速与机械臂角度变化的技术员小胡感慨万千。
“智慧梁场”跃动“科技音符”
走进丰桥公司津潍项目部星湖路制梁场核心区域,工业化气息扑面而来:位于存梁区内的巨型龙门吊高高矗立,钢铁结构在阳光的照射下泛起暖光,吊钩起起落落间,钢筋骨架精准安放。存梁区旁,搅拌车轰鸣作响,建设者手握振动棒,将注入到模板间混凝土中的气泡振出,保持内部结构扎实及表面平整。拌和站内,混凝土搅拌机如巨兽吞吐,砂石料仓的防尘网在风中猎猎作响。
“将科技融入建筑施工,方能提‘智’增效!”智能钢筋加工车间内,机械臂精准舞动,自动化焊接生产线的蓝光此起彼伏,钢筋半成品运输小车沿着磁条轨道有序穿梭……一系列智能化设备“上线”,使施工效率大大提升。
安全管控也早已融入梁场日常管理的细节之中:风速测定仪矗立在入口处,金属外壳在风中微微震颤,显示屏的数字实时跳动,显示着当前环境的湿度与风速。“我们在梁场门口安装了风速测定仪,实时监测风力大小,只要超过6级,就停止现场吊装作业……”在每日班前安全讲话中,管理人员详细讲述现场安全操作规程、安全风险点及应对措施,确保人人知风险、懂应对。
津潍高铁通车后,将补齐京津冀、山东半岛等沿海地区高速铁路发展短板,改善沿线交通条件,带动京津冀、环渤海地区和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发展。
编辑:郭志萱
责编:李家辉
审核:卫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