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精细化智慧化管理共享两轮车

出行新风尚 共享新生态

2025-07-09 10:26:49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池雨溪 -标准+

地处太湖南岸,自然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湖州是一座底蕴深厚又富有活力的现代化城市。共享两轮车不仅为市民出行提供了便利,也串联起湖州市大大小小的名胜古迹。为进一步促进共享两轮车健康发展,湖州积极推出政策引领,鼓励技术融合赋能,绘就出一幅独具特色的发展新图景。

地方立法筑牢行业发展根基

“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经营服务企业应将车辆投放动态总量、重点投放区域、停放位置等涉及公共利益的信息,实时、完整、准确地接入本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行业监管平台。”2019年实施的《湖州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对共享两轮车经营管理作出了明确规定。早在2017年,共享两轮车刚刚进入湖州,该市交通运输局就牵头制定出台了《关于湖州市促进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2019年在多部门协同下,《湖州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正式实施,通过地方立法的形式,明确了车辆投放管理、企业运营责任等关键内容,从顶层设计层面为行业发展定下基调,严格推进各项制度规范落地,为共享两轮车在湖州的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在行业自治方面,湖州市道路运输协会发挥积极作用,旗下的共享两轮车专业委员会助力建立行业规范,针对车辆投放规模、运维管理标准、用户服务规范等企业核心责任义务,进行了细致且明确的界定,促使企业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完善”的良好发展闭环。据湖州市交通运输局相关业务负责人介绍,专委会精心制定服务质量考核标准,引导企业将合规发展作为立身之本。

随着共享两轮车市场的逐步成熟,湖州市相关部门进一步细化政策措施。若企业出现超量投放、未能接入监管平台等违反《湖州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规定的行为,将由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不改将被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针对共享两轮车企业的运营服务质量,专委会将建立常态化的考核机制,考核指标涵盖车辆维护状况、调度响应速度、用户投诉处理效率等多个方面。对于考核不达标的企业,采取约谈、责令限期整改,甚至削减投放车辆数量等措施,倒逼企业提升服务水平。

智慧监管提升运营管理效能

用一张“电子身份证”,湖州市对每一辆共享两轮车的情况都可以做到了如指掌。利用电子标签技术湖州市对共享两轮车进行主动性总量控制和监测,单车综合监管平台归集各企业车辆投入情况、每辆车的客户使用情况、营运状况,将共享两轮车所有静态信息有效汇总,在监管工作上做到有的放矢。

在规范停放秩序上,基于RFID射频技术,车辆和电子围栏相互感应,并实时上传信息,有效实现单车多市场主体共享电子围栏,规范了车辆停放秩序。这些智慧监管技术也是在共享两轮车进入湖州市时就开始全面应用。

近日,由千寻位置与美团联合运营的首批2500辆时空智能共享两轮车,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投入运营。这是湖州自2024年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城市后的又一标杆项目,借助北斗技术应用,为用户带来精准停放、安全驾驶、预警提示等安全出行功能。

随着技术的进步,湖州市对共享两轮车的管理也更加精细化、智慧化。从基于RFID射频技术和电子标签的静态管理,到基于北斗定位技术的动态监测。湖州市在共享两轮车的安全骑行、热区监控、停车饱和度预测等方面实现了更加有效的管理,显著提升了用户出行体验。

绿色发展拓展出行服务边界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和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湖州市多年来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走低碳之路。为推动形成高水平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湖州市创新性提出“生态身份证”建设。

个人生态身份证可以采集和识别个人绿色低碳行为,并发放生态积分,实现个人绿色生活“一证全通”。市民可以通过“湖州数智生态”微信小程序进入生态身份证,通过自主选择公共自行车或共享两轮车骑行,根据骑行轨迹、里程和时长换算成相应的减碳量,从而获得“绿币”积分,用以兑换丰富的奖品。

湖州市积极推动共享两轮车与其他行业的融合,构建丰富多元的出行生态平台。未来,针对景区出行需求,湖州市相关部门也将与共享两轮车企业紧密合作。在热门景区周边合理规划共享两轮车停放点,增加车辆投放数量,并根据旅游旺季、淡季的不同需求,灵活调整运营策略。

美团骑行行业发展中心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共享两轮车具有灵活机动等特性,将骑行出行与餐饮、住宿、购物等到店体验式消费融合不仅有利于实现景区、商圈“最后一公里”无缝衔接,还可以极大提升游客旅游体验。比如在南浔古镇等景区,游客在游览古镇后,可便捷地使用共享两轮车前往周边酒店、餐厅或其他景点,可缓解景区拥堵,提升游客体验。

在公共交通融合上,湖州市积极探索创新。目前,公共自行车已实现和公交一码通乘,极大方便了市民出行。在此基础上,共享两轮车和公交一码通乘模式也在探索推进中。未来,市民有望通过一个乘车码,无缝换乘公交与共享两轮车,实现更便捷、高效的一体化出行,进一步提升公共交通的吸引力与竞争力,推动城市绿色出行体系不断完善。

编辑:池雨溪

责编:焦杨

审核:郭一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