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府平原,一种“熟人蜀路”的出行方式悄然兴起——出行平台结合城市居民出行特点分析,科学规划城际线路及发车频次,精准覆盖客源密集区域;本地运输企业负责线下运营,提供专业司机团队及安全保障。统一的服务标准、车身标识及站点设置,不仅强化了服务形象识别,更在打造四川道路客运行业新IP,这就是四川省运联客运数智服务中心与滴滴出行合作推出的站点巴士定制客运服务。
近年来,转型升级成为客运企业发展“新引擎”,但面临客源分散、大中车型闲置、运营成本高等挑战。当前,以定制客运为代表的转型升级路径在各地探索实践中愈发清晰。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纷纷出台政策文件因势利导,道路客运企业大胆实践,打造了许多典型示范。“移动互联网改变了大家的出行习惯。乘客不想再到客运站排队,希望在家就能预定车辆出发。”滴滴出行城际事业部总经理陆昊辰表示,“我们的站点巴士,正在帮大家实现‘门到门,站到站,多点到多点’的出行愿望。”
政策因势利导 发展底气充足
《2024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公路人员流动量超592亿人次,公路营业性客运量超117亿人次,群众跨区域流动出行需求不断增长,公路出行仍是覆盖最广泛、选择最主流的出行方式,但传统道路客运总体仍呈现减量化发展趋势。
传统道路客运发展路在何方?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要推进出行服务快速化、便捷化。近年来,交通运输部持续深化道路客运“放管服”改革,接连推出多项政策文件,不断优化市场营商环境,把市场经营决策权最大限度放给企业,推动企业积极创新探索实践。自2020年起,交通运输部陆续修订、印发多项政策文件。《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明确了定制客运的定义、运营方式、车辆要求,《班车客运定制服务操作指南》提出了定制客运适用范围、运营基础、服务流程、风险防范等条件,《道路客运定制服务规范》《定制客运网络平台技术要求》推动定制客运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关于加快推动班车客运定制服务创新发展的通知》推动定制客运车辆服务多元场景,为公众出行提供定制化、个性化、品质化的运输服务。
日益完善的政策保障给了定制客运发展的底气和支撑。据交通运输部数据,截至2024年年底,全国已开通定制客运线路9000余条,同比增长40%。
不仅是国家层面政策体系日臻完善,地方在探索实施过程中也不断强化政策保障。以甘肃、四川两省为例,甘肃陆续出台《关于促进全省道路客运行业转型发展的意见》《甘肃省汽车客运站转型发展实施方案》,这些政策文件为当地定制客运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发展定制客运是近年来我省推动道路客运转型的重点。目前,已经有72家客运企业开展定制客运服务,开通170余条线路,车辆总数超1300辆,发展势头持续向好。”甘肃省道路运输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高锋介绍。四川早在2018年将定制客运纳入政府规章。“此后配套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定制客运管理法规政策体系,促进全省定制客运规范发展。”四川省交通运输厅道路运输管理局党委委员、科信处处长文德立表示。
深耕优质服务 形成竞争优势
当前,道路客运正从干线运输向“最后一公里”接驳、城乡末梢服务、多式联运衔接角色转变。
角色定位的转换带来的是经营服务理念的变革。“发展定制客运,要跳出客运干客运。”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综合运输研究中心总工程师龚露阳说。他以吉林省为例,讲述了当地发展定制客运的路径:“吉林将道路客运转型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提振消费的手段,一方面强化综合衔接,优化接驳运输,在机场等客运枢纽设置定制客运线路的服务台和售票机,在城市相关点位设置接驳点。另一方面,拓展增值服务,涵盖吃玩游住等多方面,满足旅客高品质个性化出行需求。”
一体化便捷出行,是定制客运创新发展的重点。随着定制客运服务场景不断增加,不少道路客运企业健康发展前景也愈发明朗。
自2020年起,广西超大运输集团开展定制客运服务,投入100辆9座小型客车、开通18条定制客运线路,为旅客个性化出行服务提供了便利。如今,该集团积极融入互联网+道路客运,与滴滴合作上线“站点巴士”。截至目前,已陆续推出10条班线,日均客流量近8000人次。
“以南宁往返扶绥线路为例,早期仅投放1辆客车、日均开行1个班次,日均客流量在15人次左右。”广西超大运输集团副董事长田剑介绍,“改造为站点巴士后,运力扩充至16辆车,每日开行51个班次,日均客流量超1400人次。”
广东粤运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玉棠也有同感:“我们与滴滴合作创新发展定制服务,在助力企业转型升级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较为优惠的票价、宽大舒适的座位可以更好满足便捷普惠出行的需求,客运量、企业利润均实现增长。”
转出宽阔前路 未来更可持续
“没有规模形成不了品牌,没有品牌就没有影响力。”在谈到道路客运转型时,盘锦客运公交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厚林高度重视品牌打造。
如今,在全国各地,豫州行、浙客行、天府行、雷锋号、站点巴士等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定制客运服务品牌纷纷涌现,多条定制线路较开通前实载率大幅提升,品牌效应明显。
“我们坚守和客运企业的双品牌战略,共同为用户提供定点接送的定制客运服务。”陆昊辰介绍,“地方道路客运品牌和滴滴品牌各有所长,当地用户更熟悉当地企业,外地游客等群体则对滴滴品牌更熟悉,天然更具信任感。两者联合起到了‘1+1>2’的效果。”
不只是塑造知名品牌,进一步深耕细作定制客运场景更有利于转型后可持续发展。
机场专线、旅游专线、校园专线、通勤专线、医疗专线等定制客运服务场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如吉林省试点开通通化市、松原市、白城市、延吉市靖宇县等31个市县、38条高铁站驳载线路,极大满足了中小型城市群众乘坐高铁出行需求。江西上饶站点巴士串联起主要交通枢纽和旅游景区,形成覆盖上饶主要旅游资源的交通网络。京津冀“定制快巴”已开通环京地区至北京主城区的11条主线、40余条支线,成为名副其实的“梦想摆渡车”……
通过精准捕捉细分场景需求,道路客运企业可依托数据驱动实现服务的细化,既提升用户出行体验的便捷性与个性化,又可通过高频次、高黏性的场景服务提升单客价值。当定制化服务渗透至用户日常出行的多元场景,企业便能从“流量竞争”转向“场景生态竞争”,以差异化服务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护城河”,在出行市场的变革中占据主动。
道路客运转型要以推动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美好愿景为核心,离不开统筹好安全和发展。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和道路客运其企业要始终聚焦出行均等化、融合化、便捷化以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形成道路客运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编辑:翟永威
责编:郭一麟
审核:张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