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嘉宾热议高铁创新 技术交流描绘多元蓝图

2025-07-11 17:10:14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董子莹 -标准+

第十二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于7月8日至10日在京举办,会议期间,组织了2场圆桌论坛,主题分别是“创新让生活更美好”“发展让生活更美好”;组织了6大主题30场技术交流会,主题分别是“社会经济、环境与商业”“运营和乘客体验”“路网规划与车站”“基础设施”“人工智能与数字化”“机车车辆和新系统性能”。200余位各国铁路企业高管和专家学者进行了演讲发言,分享了高速铁路领域的前沿创新成果,提出了众多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真知灼见,为未来高铁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圆桌论坛热议高铁创新发展之道

7月9日,第十二届世界高铁大会在国家铁道试验中心举行了两场备受瞩目的圆桌论坛,参会铁路大咖齐聚,热议“创新让生活更美好”“发展让生活更美好”。

创新让生活更美好——

9时30分,“创新让生活更美好”主题圆桌论坛率先开启,8位中外嘉宾围绕“高铁速度、需求、安全之间的关系如何更好权衡”“人工智能如何赋能高速铁路”等行业热点和专业技术问题发言交流。

铁路经科技创新赋能,已经成为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出行方式,并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高速铁路的发展方向也愈发被铁路行业和社会公众所关注。

如何解决提升运行速度、满足旅客需求与保障运行安全的矛盾?如何在现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提升运力?基础设施维护是否会成为进一步提高列车速度的主要障碍之一?自动驾驶会给高速铁路带来什么样的变化?人工智能可能在哪些领域、通过什么样方式的应用为高速铁路带来新动能新优势?现场嘉宾围绕这些热点问题发表演讲,与业内人士共同探讨。

8位嘉宾分别为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建军,土耳其国家铁路公司副总经理伊斯梅尔•哈基•穆尔塔扎奥格鲁,法国铁路客运公司TGV欧洲总经理阿兰•克拉科维奇,意大利铁路公司全球战略、国际业务与新市场总监乌戈•迪本纳多,韩国铁道公社中国分公司支社长孙进镛,瑞典铁路首席执行官莫妮卡•林加德,欧洲铁路和基础设施公司共同体执行理事阿尔贝托•马佐拉,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丁叁叁。

发展让生活更美好——

随后,“发展让生活更美好”主题圆桌论坛举行,8位中外嘉宾围绕“新建高铁国家如何建高铁”“已有高铁国家如何更好发挥高铁作用赋能经济发展”等行业热点和专业技术问题进行发言交流。

自1964年高铁诞生以来,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相继掀起高速铁路发展浪潮,高速铁路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重点领域,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为新型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同时,凭借其高效、安全的运输能力,高速铁路深刻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坐上高铁看世界”成为人们享受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随着技术进步和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加入高速铁路发展的行列,世界高铁迎来基础设施高质量联通、技术装备高标准协同、运营管理高效率共享的发展新趋势。

在此背景下,新建高铁国家应如何破局?已有高铁国家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高铁对稳增长、促发展的赋能作用?高铁线路为有效提高运输效率,必须具备哪些特性?论坛现场,各位嘉宾围绕这些热点问题发表独到见解,开启“头脑风暴”。

8位嘉宾分别为西班牙国家铁路公司哈拉曼高速铁路项目主任阿尔曼迪诺·丰贝利亚·奎斯塔,西班牙铁路基础设施管理公司规划、项目与建设总经理路易斯·亚马斯·马丁内斯,东日本铁路公司高级执行官兼国际事务部主任三宅俊造,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勇,波兰铁路公司首席执行官阿兰·别洛乌德,国际铁路联盟高速铁路顾问米歇尔·莱波夫,同济大学副校长吕培明,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泛欧铁路项目经理玛高扎塔·科普钦斯卡。

技术交流共话高铁多元发展图景

6大主题技术交流会上,专家学者、参会行业大咖开展分组交流,共同探讨高铁多元化发展趋势与创新方向,为全球高铁发展勾勒出新图景。

社会经济、环境与商业——

高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

围绕 “社会经济、环境与商业”主题,聚焦社会效益、市场化改革与可持续发展三大核心内容,设置了社会经济效益、铁路市场与竞争、商业与融资模式、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环境影响和能源效率等5个前沿议题,来自10余个国家的30余名国际铁路领域专家进行了演讲,探讨高铁系统在社会经济、环境和商业领域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强调政策协同、技术创新与风险平衡,多措并举推动高铁可持续发展。

在社会效益方面,高铁建设正从单纯追求速度规模转向兼顾社会公平与区域协调发展,意大利研究表明高铁站点选址向边缘地区倾斜可提升20%区域可达性,正在探索“价值捕获”机制来平衡发展。以中国高铁为代表的亚洲模式在此方面处于领跑地位,中国高铁每投资1亿元可创造600个就业岗位,并有效促进脱贫地区发展,展现出强大的经济带动效应,彰显了“乘数效应”。

在市场化改革方面,创新商业模式正在破解融资难题,香港港铁公司“铁路+物业”模式中,物业开发收入可占运营利润的34%,法国大巴黎快线通过绿色债券融资306亿欧元,都为高铁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材料革新与循环利用成为两大趋势。比利时研发的硫磺混凝土轨枕可实现二氧化碳减排75%,中国推动轨道车辆可回收利用率持续提升,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使重载货车减重达20%。这些技术创新正在重塑高铁的环保形象,使其成为绿色交通的重要支柱。

会议认为,当前高铁行业正面临从基础设施建设时期向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过渡,高铁系统评估正从传统成本效益分析转向涵盖社会公平、环境韧性和经济效益在内的多元评估框架。意大利就铁路基础设施的可持续性评估提出10大宏观领域+30个KPIs的多维评估体系,香港理工大学研发轨道能量收集技术,均体现了这一趋势。未来,高铁发展将更加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平衡,通过技术创新、政策协同等,打造更智能、更绿色、更包容的交通体系。

运营和乘客体验——

提升高速铁路运营品质 为旅客创造美好体验

围绕“运营和乘客体验”主题,来自10余个国家的30余名国际铁路领域专家进行了演讲,聚焦高铁运营与乘客体验前沿话题碰撞智慧火花,凸显世界高铁运营三大趋势,即智能驾驶与通信技术深度耦合、乘客体验从功能满足转向情感共鸣、行业协作从设备标准迈向生态共建。

在智能驾驶方面,中国高铁技术领跑世界,京张高铁实现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中国通号设计院构建覆盖GoA3/GoA4的“全息感知-云脑决策”技术链为时速400公里级智能高铁铺就基石;意大利团队突破虚拟耦合技术在隧道场景的安全验证,为动态编组提供数学可证的安全架构;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研发的智能编图系统将大型枢纽站股道分配时间从16小时压缩至8分钟,运营调度迈入“秒级时代”;中国北京交通大学提出“多目标智能调度架构”,实现“200列车+20车站”级路网的15秒应急响应。

在通信技术方面,中国发布全球首套铁路5G专网标准,推动5G-R专网建设加速落地,诺基亚与中兴分别推出FRMCS量子安全方案及抗干扰技术,助力铁路通信技术升级。

在乘客体验方面,中国铁路“一日一图”动态匹配客流,探索运力投放智慧化;阿尔斯通设计打造情景车厢,以AR技术在车窗实时推送目的地文化信息;意大利高铁站启用10秒极速响应LIS手语翻译系统,便利无障碍出行;西班牙推出“高铁+旅游列车”一票通游,瑞士SBB整合资源打造全旅程管家服务,推动跨界生态融合。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摩洛哥高铁通过再生制动降耗24%,西班牙联运模式削减短途航班碳排放;UIC推动全球首套 Tourist-Friendly铁路分级认证体系落地,让旅途更友善;西南交通大学“一带一路”铁路教育联盟覆盖50个国家,助力中国职教标准走出去。

此场技术交流活动的专家多元观点碰撞印证:当钢轨延伸速度遇见人文温度,高铁正驶向更智能、更包容的未来。

路网规划与车站——

织密高速铁路网 推动交通升级

围绕“路网规划与车站”主题,来自14个国家29名国际铁路领域专家进行了演讲,聚焦成本优化、多式联运创新与站城融合等核心议题,为全球可持续交通网络升级探寻“解题思路”。

在路网规划与开发方面,英国高铁建设深陷高成本困境,而沙特沙漠铁路凭借适应性技术突破地理限制,二者反差印证高铁建设“因地制宜”的必要性。中国提出的标准互联互通方案,正为东南亚国家降低高铁建设门槛,推动区域铁路网络协同成网;保加利亚“索菲亚-塞萨洛尼基”走廊规划、澳大利亚偏远地区联通计划,更凸显高铁在激活地缘经济中的关键作用。

在多式联运创新方面,实现技术减排与服务升级双轮驱动,德国CargoBeamer智能转运系统、中国“公转铁”路径优化模型、英国MultiModX空铁联运评估系统同台亮相,展现全球提升联运效率、践行绿色发展的积极探索。

在站城融合发展方面,中国高铁经济辐射量化研究与意大利站点智能分类算法形成方法论互补,前者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后者助力优化站点功能布局。

中国方案在国际舞台持续释放影响力。从雅万高铁智能客站的技术输出,到中老泰铁路标准互联互通;从“高铁急送”创新物流模式,到国铁企业智能系统规模化应用,全方位展现中国高铁全链条竞争力。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技术标准所所长高策指出,“中国高铁不仅是交通基础设施,更成为推动区域合作的‘金色纽带’。”

此次论坛传递鲜明信号:全球高铁发展已超越单纯交通建设,正通过技术创新降本增效、数字智能提升运维水平、站城一体激活区域经济,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的动态平衡。各国在应对气候挑战、破解网络割裂等共性难题时,既保持本土特色,又深化技术交流——沙特沙漠铁路经验为“一带一路”干旱地区建设提供借鉴,中国多式联运模型与欧洲评估体系形成方法论对话,标志着全球高铁行业正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协同的全新阶段。

基础设施——

科技创新赋能高铁基础设施建设和运维

围绕“基础设施”主题,来自9个国家29名国际铁路领域专家进行了演讲,深入探讨高速铁路基础设施建设与运维的前沿技术,引发现场观众的浓厚兴趣,与演讲嘉宾频繁进行互动交流。

本场技术交流活动聚焦智能化运维、绿色低碳化以及极限速度突破等三大重点发展方向,各国专家详细介绍了本国铁路独特的技术优势和创新策略。中国在高速铁路复杂地质工程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一系列工程创新技术为高铁高质量建设与高水平运维提供了坚实支撑;欧洲致力于智能化维护和数字化管理创新,推动铁路基础设施管理向更高效、更经济的方向发展;日本则持续优化防灾预警系统,提升高铁应对灾害风险的能力。

国铁集团工务技术中心特聘专家吕关仁指出“当前,高铁基础设施建设和运维技术发展正呈现从经验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基于人工的经验决策向基于数字化的智能决策升级、从单一功能要求向系统融合集成的方向迈进等显著特征”。当前,世界各国均围绕高铁基础设施更安全、更可靠、更高效、更经济的目标,积极开展技术创新,不断推进技术迭代升级。在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日益增多的背景下,高铁技术研发领域已将防灾减灾作为新的研究焦点,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多项新型监测预警技术和防护方案精彩亮相,为高铁在极端天气下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从轨道养护与诊断的智能设备,到创新研发的新材料、新工艺应用,一系列技术突破推动着高铁行业的革新和技术进步。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高铁的运行品质,更为全球铁路运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方案,标志着高铁技术发展迈入智能化、绿色化的新阶段。随着全球合作与技术交流的不断深入,高铁基础设施领域有望迎来更多创新成果,为提升旅客出行安全性、舒适性、便捷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人工智能与数字化——

助力高铁迈向未来

围绕“人工智能与数字化”主题,聚焦全球铁路行业智能化、数字化和生态化转型,深刻阐释了铁路运营中的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智能维护与资产管理、智能建造与BIM、机器学习与数字孪生、数字客票等前沿话题,让现场观众感知未来高铁,激发了浓厚兴趣。

大家一致认为,人工智能与数字化正深刻重塑全球铁路行业生态,多国专家在本组分论坛中展示了AI与数字技术驱动铁路全产业链升级的生动案例。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李平团队研发的铁路多模态大模型已实现线路环境安全管控、动车组智能检测等创新应用,标志着中国在铁路AI领域从跟随转向引领;意大利FS集团通过大数据分析佛罗伦萨火车站14万旅客行程,揭示旅游经济与铁路网络的深度耦合;法国SNCF在摩纳哥车站部署的智能视频系统,通过AI进行客流分析,优化800万旅客的出行体验。

在智能维护领域,得益于智能技术的突破,中国高铁牵引供电系统将故障恢复时间从30分钟压缩至1分钟;西班牙TALGO基于AI的预测性维修体系,以及韩国AR维修培训系统,共同勾勒出“感知-诊断-决策-执行”的智能运维闭环。

智能建造方面,中国BIM数字孪生技术已实现十万级模型动态融合,瑞士沄视科技的点云AI建模将单公里数据处理从数周降至小时级,奥地利普拉塞·陶依尔的“不停车体检”系统则重新定义轨道养护范式。数字孪生成为跨国技术竞争焦点,意大利铁路的“6M方法论”与中国西南交通大学的桥梁“中医式”健康管理,分别从系统架构和本土创新角度推动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变革。

票务数字化呈现生态化趋势,中国12306系统年服务数十亿人次的电子客票技术正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实现跨国票务“像点外卖一样简单”的愿景;西班牙铁路开放4500家分销商的平台战略与韩国KORAIL的“轨道即生活”超级生态,共同预示铁路服务将从运输工具向数字生活入口跃迁。

这些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实践昭示着全球铁路行业正经历三重范式转移: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协同;从封闭运营转向开放生态。而中国技术方案与国际标准体系的深度融合,正在为行业变革注入新动能。

机车车辆和新系统性能——

展望新一代高速列车

围绕“机车车辆和新系统性能”主题,来自5个国家5名国际铁路领域专家进行了演讲,就下一代机车车辆设计、机车车辆运营与维护、铁路系统安全性与可靠性、铁路系统安全、新型高速系统等5大议题开展讨论,展现了全球轨道交通领域的创新探索与技术突破。

作为下一代高速铁路机车车辆设计的标杆,中国CR450动车组以试验速度时速450公里、运营速度时速400公里稳居行业领先地位。中德联合研发的600公里磁悬浮技术、日本ALFA-X试验列车共同拓展了陆地交通工具的速度边界。

在智能化运维方面,中国将量子密码学技术深度融入信号系统,为铁路安全构筑“防护网”,这一创新与韩国 CBM 智能维护系统的预测性检修理念形成技术呼应,推动轨道交通运维向智能化、精准化升级。

在绿色转型方面,中国氢能源动车组实现1200公里零排放运行,以氢能技术开启轨道交通“零碳时代”;中国核动力机车构想,更以前瞻性探索为未来能源应用提供了想象空间;日本提出的新干线货运物流创新模式,为绿色物流提供新的解决方案。这些具有前瞻性的创新方案共同勾勒出绿色交通的多元路径。

在市场适应性创新方面,中国自适应改进设计理念破解了高速与低成本运维的矛盾;阿尔斯通模块化列车设计方式优化调整了列车空间布局;日本新干线直通运行技术提升了高铁网络使用效率。

从该场技术交流活动来看,未来高铁机车车辆和系统性能将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轮轨技术持续优化,磁悬浮技术加速突破,氢能源应用不断拓展,这些创新技术将推动高速铁路从“速度象征”向“智能、绿色、安全”现代化交通工具转变,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编辑:董子莹

责编:张艺言

审核: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