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尚未褪尽,辽东湾海风裹着水汽吹过高速路面,潮湿的雾气在路灯下泛着橘黄色的光。G1京哈高速公路沈山段(简称沈山段)上,重载货车列队而行,在238公里的高速动脉上,穿过山海关,奔向华北腹地。
京哈高速公路是国家高速公路网的“第一纵”,是东北重工业基地联通港口与内陆的重要通道,是辽宁经济的“脊梁”所在。二十余年来,沈山段见证了货轮入港、重工外运,目睹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南下北上,当年的双向6车道已然“不堪重负”,一次升级改造迫在眉睫。
2022年8月,京哈高速公路沈山段盘锦至绥中(冀辽界)改扩建工程(简称沈山段改扩建)全面启动。由辽宁省交通建设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辽宁交投集团)牵头,旗下建设与高速运营公司协同作战,项目起自九门口隧道,止于盘锦北枢纽互通,涉及葫芦岛、锦州、盘锦3市8县区,含222.08公里主线改扩建段和15.96公里新建复线段,总投资310亿元。“按照辽宁省委、省政府部署,北京方向将于今年7月31日前建成通车,双向通车时间定于今年9月底前,建成后主线将实现双向10车道、时速120公里,服务能力与通行效率跨越式提升。”辽宁省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简称辽宁高速运营公司)董事长王超介绍。
多元调度信息畅通
沈山段,是京哈高速公路全线中交通量最为密集、运营压力最大的区段之一,承担着京津冀至东北三省之间最核心的运输任务,任何形式的“封闭”都会对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带来不小的影响,“边施工、边通车”成为唯一选项。
全线238公里覆盖重工业基地、港口枢纽、粮食主产区等多个经济高地,日均4万余辆次的车流中,重型货车占比超过五成。倘若交通中断,首先受影响的就是大宗商品周转、港口疏运、产业配套与民生保供。
而截至目前,沈山段改扩建全线未曾因施工引发过大范围交通中断,辽宁境内整体物流运行未见明显波动,这在全国类似项目中几乎没有先例。这场“不断流施工”的背后,是一套由建设单位与运营单位深度协同构建的多元调度系统。
由于建设与运营全面叠加,传统协调组织模式已无法独立承担复杂组织任务。辽宁省交通运输厅、省公安厅、省应急管理厅以及辽宁交投集团,联合设立前线联合指挥处,全天候调度。指挥大厅内,LED大屏实时显示全线车流、施工点位、气象数据与突发预警,每一次拥堵、每一场降雪,都是对系统反应速度与组织能力的实时检验。一次调度指令的发出,背后是多套应急预案的动态切换,几十名作业人员的即刻响应,以及数千辆通行车辆的同步引导。
如果说改扩建工地是钢筋水泥的战场,那么,强化公众认知与舆情引导,就是一场“看不见”的战役,也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为此,辽宁高速运营公司在联合指挥大厅设置了直播间,工作人员24小时轮班解答公众问题,实时转播路况。这一套看似简单的操作,实则需要极强的内容统筹与舆论预判能力。同时,建立了由宣传、运营、指挥、技术、舆情五大板块人员组成的“联宣联判”机制,确保每一条对外发布的内容都经过“全链条复核”,既稳态势,又不失温度。
从施工方案确定到导改实施,从调流部署到通车节点,每一个环节都同步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开透明发布。同时,辽宁高速运营公司制作了《重识京哈沈山段》《印象京哈沈山段》等系列视频,对全新10车道和路标进行了科普,将看似冷硬的专业术语拆解成人人易懂的“生活场景”,逐渐增强公众的信任感。
更快的施工节奏、更强的通行保障、更密的响应体系,合力托举起这场前所未有的“双向10车道”全面升级。
全时统筹实时保通
如何在不封闭主线的前提下,完成这条高负荷、全天候交通动脉的整体升级?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辽宁高速运营公司实施了“切香肠式”的交通组织策略。所谓“切香肠式”,是将全线改造划分为四大阶段,从最外围拼宽到最终内侧主线施工,每一阶段都细化为几十个导改节点、成百上千个工序工点,在毫厘之间精密调整,换取最大程度的通行保障。
第一阶段自2022年8月启动,保持双向车道和时速120公里不变,车流运行基本平稳;第二阶段起,山海关方向车道压缩至两条,限速降至80公里每小时,施工区位向主路逼近,风险骤升;第三阶段,则是整个工程最复杂的时期——山海关与沈阳方向车辆分别导改至新旧路面,双向压缩为5车道对向通行,空间狭窄,稍有闪失即会波及全线。目前,工程已进入第四阶段,通行条件有所改善,但复杂天气、夜间大流量与节假日高峰依然考验着整个调度系统的韧性。
2023年4月,一座集施工调度、交通组织、应急联动、信息发布于一体的联合指挥中心正式投入使用。联合指挥中心占地2.3万平方米,总投资超2800万元,80余名来自交通运输、公安、应急管理、运营等多单位的人员驻点值守,真正做到了“一个中心管全线,一张图调全局”。辽宁高速运营公司打破“建设归建设、运营归运营”的传统界限,在项目上首次实施“提级管理、扁平化指挥”机制,形成“1+4+3+N”运转架构,即1个总指挥、4个区域调度组、3个功能分区、N个现场协同驻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时统筹、同步响应”。
技术层面,同样不留死角。全线实现“一公里一监控”,关键节点配备远中近雷达系统、定点无人机巡航、语音广播唤醒设备,24小时不间断值守,数据实时回传。调度层面,建成三层决策链条与五级应急响应梯队,事故处置平均提速50%以上。2022年至今,共封闭施工63次、实施快速应急抢修11次,处理特情事件近5000起、应急救援超1.7万次,大部分交通事故从接警到处置完成控制在10分钟内,形成了一整套“雷达发现—系统预警—广播引导—人车协同—快速疏解”的保通流程。
在最难的第三阶段,日均4.2万辆次车流中,近一半为货运车辆,却仍实现了事故率同比下降42.7%、伤亡人数同比下降64.6%、2公里以上交通拥堵事件同比下降37.5%、平均拥堵时长同比下降16.7%的显著成效。
每一个车道、每一组导流设施的背后,都是一次又一次的方案重构和联动博弈;每一次通行顺畅的背后,是一群人熬过黑夜、盯着屏幕、守住节点。“无人机空中叫醒、‘双车四人’快速疏导、广播喊话安抚焦躁司机……我们能想到的工具和策略都已经用上了。”京哈高速公路改扩建联合指挥中心常务副指挥李晶石介绍。
机制迭变养护升级
在工程施工与重载通行的夹缝中,养护任务的难度从未降低。一边是高强度的施工占道,一边是日均4万余辆次的全天候通行,依然要保障“路面不病、设备能用、标线清晰”,这意味着所有养护工作只能“见缝插针”。
辽宁高速运营公司全面贯彻集约化养护、长效免维护、适度前置维修、合理预防等日常养护新理念,构建了一整套灵活、高效的“游击式养护体系”,即将养护段落划分为“微单元”,配备专人轮值。在模式上,推行“小修快补+专项维修”的组合拳,动态调整施工内容,做到“随坏随修、即修即走、不留尾巴”。冬春两季施工压力较小时,则实行反季节养护、错峰施工,提前处置病害,减少高峰期负担。
材料与设备的选择也需因时而变。传统热拌沥青难以快速上道,于是转向水激活冷补料、速凝型封层材料等材料的应用,用最短工序压缩施工时间,用最新设备降低对通行的干扰。
与此同时,原线路年限久远、结构疲劳的问题逐渐显现,不少早年未纳入此次改扩建范围的基础设施,也成为“不得不接手”的养护任务。辽宁高速运营公司在施工间隙主动补齐短板,在排水系统、边坡加固、桥涵维修等问题上快速出手,把“临时接盘”转为“系统提升”,彰显了国企担当。
面对不断变化的施工环境与持续攀升的通行压力,辽宁高速运营公司在机制层面不断迭代升级。一方面,持续完善救援保障体系,在全线布设25处应急驻点,配备372名专业救援人员和169台专用设备,累计投入达1.38亿元,形成“9公里响应圈”,并同步制定9类典型场景专项预案,力求实现“3分钟接报、5分钟出警、20分钟抵达、15分钟处置、40分钟全线恢复”的目标,大幅提升突发事件的响应速度与处置效率;另一方面,全面推动“阳光救援”品牌建设,打造一支“全天候、全场景、全流程”的专业化应急队伍,让救援既快又稳、既专业又有温度。
第四阶段施工期间,双向车道压缩为“单幅对向5车道”,应急带缩窄、通行能力削弱,路网压力剧增,运营调度面临极限挑战。辽宁高速运营公司围绕重点节点和关键时段,精准组织“错峰封闭+集中抢修”。据统计,累计实施局部或全线封闭63次,利用空窗期完成大范围应急抢修11次,处理各类快处快通事件4927起、快速救援17184起。尽管车流不减、道路条件更差,但交通事故总量、严重拥堵事件数及平均拥堵时长却实现同步下降,项目通行秩序和运行韧性稳步提升。
分流为术稳链为责
如果说建设单位是这场改扩建战役中的攻坚者,养护队伍是保障者,那么负责收费与指挥调度的管理服务团队,则像是指挥官——承担起让交通持续有序运行且负载平衡的重要职责。
“原来是3车道,现在车流量没变甚至更多了,还需要一边通车一边施工,就好像用半条血管去维持一个人的全部生命机能。”辽宁高速运营公司副总经理张渊波说,要确保这样的系统不断流、不卡顿,调流设计必须精准到毫米级。
2023年年初,辽宁高速运营公司联合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成立专门课题组,对项目改扩建交通调流问题进行建模、仿真与方案论证,最终提出了一个跨省联动、节点可控、远端预警的全网调流策略。运营团队在沈山段布设了多点数据采集设备,实时监测流量变化趋势,并依托ETC大数据与OBU车载单元识别技术,进行“源头识别+分类引导”,使调流决策更有针对性。
而在收费站端口,辽宁高速运营公司对沈阳北、辽中东、盘锦南等关键站口进行了软硬件双重升级,支持多车型、跨区域、动态计费与调向。特别是在保障大宗物流主通道畅通方面,沈山段的调流方案在不增加企业物流成本的前提下,实现了车流的最优组织。
这套“全网感知、动态预测、柔性响应”的调流机制,已然成为辽宁高速的一张智慧管理名片。它不仅成功应对了改扩建施工带来的系统冲击,也为未来其他高密度路网地区的运营管理提供技术和组织范本。
感知成网算法织路
在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和“数智辽宁”战略深入推进的进程中,辽宁高速运营公司秉持“创新驱动、智慧赋能”理念,围绕“平安、畅通、绿色、智慧”四大目标,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打造示范性的智慧高速公路。
改扩建中的沈山段,不是简单的“上摄像头”“装设备”,而是织就了一张触感灵敏的感知网络。每隔900米,就有一只“眼睛”——摄像机时刻监控着道路;每隔2到3公里,车道指示灯精准指引车辆流向;配备气象检测与基础设施健康监测设备,实现对环境变化和道路状况的实时掌握;创新引入无人机智能巡检,拓展监控视角……形成了空天地一体的立体化巡视体系。
在智能平台驱动下,系统涵盖32个子平台和84类算法,融合AI视频事件分析、气象监测、基础设施健康监测,以及低能见度和冰雪路面检测等多维数据,实时反映路况与环境变化。伴随式出行服务系统整合各类交通数据,通过情报板、广播、车载ETC终端及手机App动态发布路况信息,实现通行诱导、限速管理和预警提示,显著提升了公众出行体验。
为增强路网安全与协同管理,项目增加了主线区间测速、匝道车牌识别及安全边界设备,依托多部门应急指挥系统,实现多源数据共享与联动,特别是与高速交警等部门的协同合作,极大提升了应急响应和道路通行效率。
沈山段改扩建数智技术的全面应用,不仅为驾乘人员提供了更安全、更便捷、更高效的通行环境,也为智慧高速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面对千万车流和复杂施工环境,辽宁高速人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和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筑牢了这条国家级大动脉的安全防线,保障了东北乃至华北的物流畅通与产业稳定。这条路,是辽宁的“脊梁”,更是连接未来的桥梁。它不仅见证着时代的变迁,更驱动着区域经济的腾飞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未来,沈山段改扩建将持续焕发强劲动力,托举起东北全面振兴的希望。
编辑:郭志萱
责编:李家辉
审核:卫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