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黄高速改扩建“乘数”加速 冲刺年底通车

2025-07-14 17:23:07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驻湖北首席记者 潘庆芳 通讯员 卢家国 王勇 蔡琴 -标准+

7月1日,鄂东大地艳阳高照,武黄高速公路改扩建各工地正抢抓晴好天气,全力加快施工,冲刺年底通车。

在柯家墩大桥施工现场,左幅钢桁梁已架设完成,右幅钢桁梁正在“默默”地顶推施工。

“柯家墩大桥钢桁梁一幅重约1800吨,采取顶推+滑移+横移技术,先顶升,再前移,再下落回退,这一套动作可以移动45厘米,每天可以移动大约15米。”中建三局武黄改扩建项目经理陈兵说。柯家墩大桥作为全线关键控制性工程,面临体量大、持续时间长等难题,项目团队创新工艺,采用计算机控制,6个点同时顶推作业,毫米级自动纠偏,每天推进15米,效率提高30%。

武黄高速是湖北省首条高速公路,素有“楚天第一路”之称,因车辆增长、技术标准滞后等问题,于2023年12月启动“四改八”扩建工程。项目总投资69.09亿元,主线全长37.4公里,连接武汉新城与花湖国际机场,是推动武鄂黄黄一体化的核心动脉。改扩建后的武黄高速通行能力将提升一倍,能够有效缓解长三角至成渝主轴的国家干线压力。

在湖北交投鄂东建设公司中心试验室,连续“搬砖”的机器人小白成了最忙碌的“员工”。只见它灵活地伸出手臂,快速抓起8公斤重的试块,一抬手腕,转身放进控制仪,扫码、拍照、存储数据……每个试块都有一个二维码“身份证”。它对试块进行尺寸检测后开展抗压强度试验,只听“轰隆”一声,试块完成抗压强度检测,传送至废料仓,检测数据同步上传。

“以前做一组试块,得两三个人搬运大半天,累得人腰酸背疼,现在机器人包办,数据还能实时传云端。”该中心试验室负责人陈建盯着监控屏说。

在智慧化小型预制构件厂,流水线上全是机器人。焊接机器人熟练地下料、焊接钢筋。构件脱模区,路面排水沟所用的构件一块达70多公斤重,而搬运机器人轻松“拿起”,并6块一组进行打包。陈兵说,在4个机器人的加持下,一天可完成40立方米的构件生产,比传统人工提高二至三倍工效,综合成本降低超25%,构件合格率达99.8%,为桥梁全寿命周期质量提供技术保障。

在路面摊铺现场,2台无人驾驶摊铺机组成的“钢铁方阵”,在5G信号的指挥下齐头并进。沥青混合料从搅拌站通过智能运输车送来,温度始终保持在165℃±5℃。屏幕上的三维BIM模型上,轻轻滑动鼠标,就能看到摊铺厚度、压实度。“你看这平整度,误差在3毫米以内,比咱们过去用靠尺量还准。”湖北交投建设集团试验检测员侯栋梁指着刚铺好的路面说。

在主体建筑已完工的武昌鱼服务区,设计院技术人员刘莎说:“武昌鱼是湖北省鄂州市的地理标志产品,设计团队将地域文化深度融入配套工程,服务区扩容停车位、升级智慧卫生间,规划文化展厅与休闲街区,让服务区变身为文化地标,打造交旅融合综合体。”

湖北交投鄂东建设公司在全省首家实现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电子档案“单套制”管理,依托建设管理一体化平台,通过质检、计量等业务模块嵌入电子签章组件,打通了跨部门“数据围墙”,整合了进度管理、质量安全等十大功能模块,管理流程缩短70%,真正实现了“数据多跑路,人员少跑腿”。

湖北交投鄂东建设公司负责人介绍,截至6月底,目前累计完成投资50多亿元,占总投资的73.58%,工程建设提速的背后,得益于通过“四改八”智慧化改扩建工程,将这条路融入智能建造技术应用。目前,该项目千余名建设者与400余台设备昼夜奋战,冲刺年底通车。该项目建成后,将极大缓解武黄高速拥堵问题,为武鄂黄黄同城化一体化协同发展注入交通新动能。

编辑:郭志萱

责编:李家辉

审核:卫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