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在深圳地铁2号线湾厦站,一台北极燕鸥卡通形象机器人满载着补给商品完成了它的送货初体验,这也让人工智能在深圳地铁变得更加可感可知、触手可及。在广东省深圳市,轨道交通不仅是城市发展的“动脉”,更是赋能美好生活的“引擎”。站在深圳特区成立45周年的历史节点,深圳地铁集团(简称深铁集团)以“轨道+”为笔,绘就了一幅“站城一体、产城融合”的现代化图景——通过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综合开发盘活城市空间,以智慧科技引领绿色出行,用全产业链布局驱动产业升级,为深圳特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轨道+物业”二次利用沿线土地
随着地铁网络不断加密,深铁集团以轨道站点综合体为核心,通过“轨道+物业”模式推动沿线土地的二次利用与垂直“生长”,释放大量土地空间。
2018年,深铁集团迈出市场化拿地第一步,联合万科集团试水佛山TOD项目用地竞拍。此后,深铁集团积极探索轨道交通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推进TOD“站城一体城市更新”。截至2025年6月,深铁集团共拥有32个商业开发项目及15个代建项目综合开发权,总建筑面积约1818万平方米,构建起“交通—产业—生活”融合的城市中心集群,为城市带来交通提升、功能提升、空间提升和形象提升。
一方面,经过对轨道站点周边土地和上盖物业资源的充分利用,深铁集团盘活地上地下空间和商业资源,以TOD综合开发效益和多元经营收益反哺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为破解城市难题提供了“深铁方案”。另一方面,TOD项目依托轨道交通站点人流聚集效应打造功能复合型空间,推动居民出行、购物、休闲无缝对接,并收获国际关注——202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深圳TOD发展案例选入《G20/OECD政策工具报告》。
为更好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铁集团还依托轨道上盖承载更多民生工程,累计建设保障性住房项目24个(含代建)、保障性住房超4.8万套,已交付和在建学校、幼儿园44所,配建公园、文体中心等公共开放空间超60万平方米。
绿色科技加速应用
科技赋能,人享其行。近年来,深铁集团在智慧建设、智慧运营、智慧运维等方面持续发力,大力推动全自动化驾驶技术、装配式车站、BIM(建筑信息模型)等重大技术与轨道交通核心业务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应用。
工程建设方面,深铁集团搭建了BIM综合体系和轨道交通全生命周期BIM技术应用管理平台,建成各阶段BIM模型1.5万个;应用视频远程监控、视频分析、AI识别技术打造“智慧工地”,让科技为轨道交通发展增添新动力;7个车站试点装配式车站建设,为城市轨道交通施工进入模块化、工厂化时代奠定坚实基础;打造国内首个双层结构车辆段,实现了城市轨道交通的高质量、高水平建设。
运营服务方面,深铁集团以数智赋能着力打造以乘客为中心的智慧服务体系。自主研发的“车厢拥挤度智能显示系统”试点上线,方便乘客找到相对宽松的车厢乘车,进一步提升出行舒适度。先后上线“扫码”“刷脸”“刷手”过闸,推出自研AI数字客服,实现车站服务的自助化、智能化。截至2025年6月,深圳地铁智慧出行人数占比达到75.34%。
低碳发展方面,深圳北站枢纽试点“近零碳”排放,采用清洁能源、智能环控、智慧照明,实现降碳40%、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不低于8%。
如今,BIM建造、装配式车站、智慧运维、AI服务、脸码互通、光伏发电等已经成为一张张亮丽的“深铁名片”,逐“绿”向“新”释放经济发展新潜力。
完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
轨交先行,装备支撑。近年来,深铁集团积极抢抓新一轮产业革命机遇,加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形成了集规划设计咨询、建设施工、装备制造、运营维护及增值服务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初步确立产业区域化集聚发展的布局,推动轨道交通全产业链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2023年,深铁集团按照“突出抓好轨道交通现代产业体系,当好高端制造业的产业化平台”的发展目标,构建了“1+2+N”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目前,深铁松岗、凉帽山、深云、惠州博罗4个产业园已投产,入驻企业达36家,首批产品已出厂交付,初步具备轨道交通核心装备的生产制造、验证测试、项目交付等全链条产业化能力,进一步完善深圳本地轨交装备产业链,为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2023年8月,深铁集团与顺丰集团合作打造了深圳首个空铁轨联运物流示范线项目,共同推进“轨道+物流”融合发展。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超190万票快件运送。在充分利用轨道交通运力资源的同时,减少地面交通压力、降低碳排放。同年12月,深铁集团着眼“轨道+能源”模式打造了深圳北站综合交通枢纽超级充电站“深铁灵晔”,为新能源车主带来“一秒一公里”的快速补能。2024年6月,深铁集团携手东部通航合作打造了中国首个“低空+轨道”空铁联运项目,打造了以深圳北站为中心、联通湾区的低空交通网络,实现1小时内到达大湾区90%以上地区……
未来,深铁集团将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奋力开启新征程,加快重大工程建设步伐,在基础设施联通、城市空间布局、站城功能提升上取得新突破;加快智慧城轨建设,着力打造轨道交通科技创新高地;加快产业转型攻坚,促进发展动能转化、质量效益提升,继续书写“轨道上的美好生活”壮丽长卷。
编辑:刘文超
责编:何宇
审核:闫新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