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沃土凝绿意 匠心育才拓通途——陕西交院涵养生态文化培育绿色交通建设者

2025-08-01 14:37:11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李孟瑞 薛可炎 -标准+

近日,在陕西省延安市黄龙县的黄龙山生态馆内,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简称陕西交院)党委书记陈莉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题,为学校30余名学生上了一堂思政实践课。她以当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循环经济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切入点开展沉浸式教学,引导学生感悟绿色发展真谛,鼓励学生将绿色发展理念与专业实践深度融合,为社会经济发展绿色转型贡献青年智慧。

这堂思政实践课正是陕西交院坚持从职业院校实际出发,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学校坚持将生态文化融入办学育人,厚植校园生态文化根基,形成了“生态文化入人心、生态文明润校园、绿色技术强技能、环保本领献交通”的生态文化育人品牌,激励新时代青年争做美丽中国、绿色交通的建设者。在73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先后获得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全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陕西省文明校园、陕西省绿色学校、陕西省园林式单位、陕西省节水型高校、西安市园林式单位等荣誉称号,以实际行动谱写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美丽赞歌。

建设生态校园 发挥以文化人之力

陕西交院注重将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校园规划与建设之中,通过打造绿色生态景观、推广节能减排措施、开展生态文化活动等方式,让生态文化渗透到校园每一个角落。漫步在校园中,郁郁葱葱的树木、错落有致的绿地、节能环保的设施,无不彰显着学校的生态文明情怀。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创建绿色学校。在2023年建成投用的新校区规划建设过程中,学校提出“绿色化、数字化、节约型”理念,在采购中优先选用节能、环保材料,以绿色校园标准布局设施设备,高标准配建安装了空气能淋浴、汽车充电桩等。在老校区建设雨水回用系统、太阳能淋浴系统等,推动绿色学校和低碳型学校创建。同时,学校将节能工作与日常工作统筹规划,各校区教室安装高灵敏度远红外+光敏的照明节电开关,做到“人来灯亮、人走灯灭”。

建设生态文化景观,拓展文化育人空间。学校将生态文化建设纳入精神文明建设专项规划统筹部署,将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和生态文化相结合,先后建成了银杏广场、月季园以及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明知识长廊等生态文化景观,实现春有花、夏有景、秋有果、冬有青,四季常绿、三季花香,成为师生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涵育生态文明素养的坚强阵地。

开展生态文化活动,激发投身生态建设动力。学校每年举办大学生生态文学创作大赛、生态文化创作大赛,组织学生以小说、散文、诗歌、剧本以及书法、绘画、短视频等形式,聚焦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实践展开创作比拼。此外,学校每年举办“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公益宣传,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养,夯实思想基础。

生态文化社团+ 构建多层次育人体系

陕西交院以“生态文化社团+”形式,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生态环保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陕西交院正在逐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文化育人体系。

社团+生态文化活动,助力生态校园建设。学校常态化组织开展绿植领养、光盘行动、四色石榴宝贝(西安市生活垃圾分类形象大使)公益广告设计大赛、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调研、生态文明知识竞赛、生物多样性宣传等系列活动,引领带动师生养成生态友好的绿色生活方式,共建绿色校园。

社团+生态志愿服务,提升居民生态文明素养。学校组织学生志愿者走进社区、黄龙县生态文明实践基地、渭河沿岸村居等开展环保宣传活动,传播绿色环保生活理念,号召居民参与环境治理,动员居民做生态文明思想的践行者。组建“三下乡”生态文明小分队,开展“美丽中国青春行动”活动,开展农村污水、土壤、大棚蔬菜废弃物、农田废弃物相关调研,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宣传。

社团+生态科技创新,促进生态文明实践与双创融合。学校紧密围绕新能源汽车技术等特色专业,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环境科学知识,组织开展电动汽车电池安全、智慧充电桩建设、智能行李车需求等调研,并申请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创业帮扶项目。学生完成的“交通领域安全防御系统—物理信息一体化交通电力安全”等成果,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金奖等荣誉,实现了生态文明实践与大学生科创能力的融合提升。

创新培养模式 全方位提升学生专业素养

陕西交院积极探索将生态文明教育深度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的新模式,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在专业教学中,增设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模块,强化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帮助其深入理解绿色交通理念。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创绿色交通技术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前沿技术。同时,鼓励学生投身生态文明科研项目,通过实战提升素养与创新力,为培育未来绿色交通领域的领军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对接绿色低碳发展需要。学校与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设置智能机器人技术等专业,并设立氢能装备制造、单晶硅片、电池组件等专业方向,服务“绿电”+“绿氢”产业发展。依据交通运输行业绿色转型需要,升级智能交通技术、智能建造技术、道路养护与管理等专业,把绿色交通建管养技术有机融入专业建设,形成了“专业+绿色”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建筑行业绿色转型的要求,在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物流管理等专业开设《环境生态学》等相关课程,形成了“课程+绿色”的绿色交通课程体系。

以提升生态文明素养为目标构建绿色教育体系。学校作为生态环境教育特色学校,构建形成了“四课联动、多元协同”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生态文明素质教育课、思想政治课,传播生态文明理念,通过课程思政挖掘生态文明元素,在实践课程中融入生态文化,着力提升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同时,学校积极统筹课内外、校内外资源,在鄠邑区秦岭违建警示教育中心、商洛市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等地建立生态文明实践基地,引导学生参与保护秦岭生态、生态文明助力乡村振兴等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师生将生态文明素养外化为生态文明行动。

打造生态文明素质高和胜任绿色教育的教师队伍。学校对教职工定期开展生态环保、绿色低碳等方面的培训。在此基础上,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基础,组建跨学院的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教师队伍,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生态文明素质教育课程。围绕生态文明实践、生态文明教育、环保社团建设、实践育人等问题,组织教师申报课题研究、精品项目等,促进教师深入探索生态文明教育和实践育人的理论体系,探究生态文明育人的实践路径,不断提升教师用科学理论指导生态文明教育教学的能力。

通过探索与实践,陕西交院提炼出高职院校厚植生态文化根基、培养绿色工匠人才的“五个融”。一是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将生态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整体之中,实现学校文化理念和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度融合,增强文化自信,激发文化自觉,充分发挥以文化人功能。二是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相融合,健全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社会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从课堂教学、实训实习、社会实践等多方面系统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三是与教师队伍建设相融合,将绿色生态技术融入教师培养锻炼中,着力培养一支掌握本专业绿色发展技术动态的教师队伍,让学生从教师的教学中感悟生态文化魅力、领悟生态文明要求、掌握绿色发展技能。四是与思政课建设相融合,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思政课的重点内容,并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促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融合发展,畅通生态文明教育主渠道。五是与强化办学特色相融合,把带有专业特色的绿色交通技术、生态要求等作为厚植生态文化的重点任务,将其融入绿色交通工匠培养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彰显绿色交通发展理念和交通办学特色。

本文图片由 陕西交院 提供

编辑:胖雨珊

责编:胖雨珊

审核:梁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