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肚子”里的暑运协奏曲

2025-08-04 16:45:18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杨 晨 刘昊铭 -标准+

7月17日上午,烈日当空,热浪翻腾。京哈高铁线温榆河特大桥下,北京高铁工务段顺义路桥工区的李昭阳等4名桥隧工,正有序进行作业前的准备工作。他们仔细清点人员、机具,穿戴好全套劳动保护装备,每人喝下一瓶藿香正气水后,前往当天的作业地点——一处高近5米的高铁桥墩下。

京哈高铁桥梁普遍采用32米标准跨度的预制箱梁结构。这种梁采用中空式设计,能够大幅减轻桥梁自重,两片梁在桥墩处搭接,而李昭阳一行当天的作业内容,就是要对桥墩及箱梁内部进行检查。

“上墩”,随着带班人李昭阳一声令下,作业组快速架设专用伸缩梯,一名职工随即在下方稳稳扶住梯基,其余人员依次稳步攀爬而上。待攀至墩顶围栏高度,在栏杆上扣好安全带,翻过围栏进入墩顶平台,先行抵达的队员为后续的工友扶稳梯身,直至全员安全登顶。

李昭阳熟练地架设好电子水平仪,俯身专注于校准精平,他解释道:“每个墩台支座就像桌子腿,能将桥上的重量安全传递至桥墩。当桌子腿出现偏差,桥梁状态不稳定,就会导致桥面上高铁轨道系统发生一系列变化,进而影响行车安全。”

与此同时,其他队员们手持检查锤,逐一敲击桥墩支座上16个支座螺栓。队员们手腕翻动,锤头落点精准有力,每个螺栓均需承受不同角度共6次敲击。密集而规律的“铛铛”声在墩台上空回荡,不多时,一个墩台处96次敲击和水平仪测量结束。反复确认所有螺栓都没有任何异常后,4人躬身钻向仅容单人通行的梁端连接口。

顺着连接口的梯子向上攀爬,首先出现在眼前的,是随着呼吸抖动的絮状灰尘和黑洞洞的通道,越向上,憋闷感越强烈,蒸笼般的热气逐渐将身体包裹。这里便是高铁桥梁的“肚子”——箱梁,其半密闭结构使得内外空气流通受限,高温积聚,4人全部钻进箱梁内部,作业服已被汗水浸透。

“箱梁两侧,每隔两米左右设有一个通风孔,直径15厘米,主要作用是平衡内外气压,维护梁体结构稳定。但这些孔洞容易被落叶和柳絮等杂物堵塞,一旦发现都要清理,否则会影响通风效果。”李昭阳抹了把额头的汗水说道。

走到梁端处,李昭阳掏出卷尺,先测量梁缝宽度,确认其是否在要求的10厘米至20厘米之间,而后仔细比对梁缝两边的标记线是否水平。他指着清晰的标记线说:“如果梁缝宽度超标,或者这基准线要是错位了,都说明梁体可能发生了位移,我们就要立刻上报,查找位移原因并进行处理。”

测量完梁缝,他们又将视线转向上方梁缝里嵌着的橡胶止水带,检查止水带本身的完好性和密封状态。这条止水带能把桥面淌过来的水引导至两侧,防止直接落到桥墩上,侵蚀桥梁关键部位,从而加速钢材、螺栓锈蚀和混凝土老化,诱发安全隐患。

检查完梁端,李昭阳便娴熟地操起检查锤,开始敲击身旁的混凝土箱壁。他的敲击并非漫无目的,而是有针对性地选取那些存在修补痕迹的区域、梁缝附近以及状态明显异于周边的部位。通过听敲击声,便可初步判断箱壁内是否存在空鼓,若有松动的表层被震落,也能及时发现,为后续修复提供依据。这看似简单的方法,却是确保箱梁结构安全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他身后,是工友们同样弯曲或半蹲的背影。“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如同独特的韵律,在箱梁内部反复回荡、荡漾开去;在他们头顶,京哈高铁上的列车不时呼啸而过,“轰隆隆”“铛铛铛”……暑运“协奏曲”就在这“桥肚子”里上演。

编辑:董子莹

责编:张艺言

审核: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