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马鞍山市向山地区综合便民服务中心项目主体外墙工程验收完工,作为全国首批EOD模式试点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将“工厂造零件、现场拼房子”的工业化理念变成了可触摸的现实。其5389.92平米的建筑中,叠合楼板、预制外墙板使用比例均达81%,预制内隔墙板使用比例52%,三大核心构件高比例预制,整体预制率和装配率位居行业前列。这一亮眼成绩的背后,离不开中铁二十三局集团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中铁二十三局设计院)在装配式建筑设计领域的深耕细作。
马鞍山便民服务中心项目位于雨山区向山镇,作为全国首批EOD模式试点的重要部分,中铁二十三局设计院承担了该项目的装配式建筑及施工图设计工作。“项目采用的叠合楼板,在工厂预制时就完成了桁架钢筋的绑扎,现场吊装后只需浇筑叠合层,比传统支模施工效率提升至少30%。”该项目专业负责人马波说,“预制外墙板的保温层、装饰面都是现成的,吊装到位后只需拼缝处理,现场几乎没有扬尘。”在项目设计与建设中,装配式建筑的技术优势充分显现:叠合技术提升楼板施工效率与质量,减少现场作业并缩短工期;预制外墙板实现外围护结构工厂预制、现场装配,保障建筑性能且减少污染,契合生态理念;预制内隔墙板通过干法安装提升施工速度与精度,减少材料损耗,为精装修奠定基础。
此外,设计院积极响应四川省“串珠成链、聚链成群”的产业链发展要求,在属地达州深度参与区域资源整合。通过参股达州华西装配式建筑科技有限公司,以创新联合体模式拓展市场,助力参股企业获得实用型专利。联合在研科研课题,完成装配式整体厕所捐赠、达州市新农房通用图集编制,成功落地通川区健民路小学等系列市级重点项目。在这些项目中,设计院不仅承担装配式建筑设计重任,更深度参与构件设计、生产、安装全链条,实践了“设计牵头总承包”的创新模式。
中铁二十三局设计院深知技术是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截至2024年底,该院共获国家授权专利25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22项,国家授权软件著作权5项,参编国家及地方标准8项。“我们研发的《城市地下空间结构安全设计信息系统》,就像给建筑构件装了‘身份证’,从生产到安装的每个环节数据都能追溯,精度能控制在毫米级。”该院院长王涛介绍,“六年来我们投入2500多万研发费,就是要让技术真正服务于项目,比如‘快速拼装的装配式下穿隧道’专利,已在多个项目中验证了高效性。”
持续的研发投入为技术创新提供支撑。近六年,设计院研发投入累计超过2500万元,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例稳定在4%左右。同时,该院构建了强大的创新平台矩阵,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州市装配式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州市企业技术中心三大研发平台,一支由9名骨干人才组成的科技创新团队不断攻克技术难题,为装配式建筑的创新发展注入动力。其创新成果赢得广泛认可,先后斩获2019年中国铁建股份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21年中国施工企业协会首届工程建造微创新技术大赛一等奖等12项重要科技奖项。
四川省《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建造方式全产业链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推动建筑业建造方式转型提质,促进建筑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升级,打造“四川建造”升级版,到2030年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50%以上。中铁二十三局设计院深度融入全省装配式建筑发展浪潮,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在政策引领下全面推动建造方式变革。其创新视野不仅限于传统房建领域,还将装配化技术延伸至大型工业设施,前瞻性地把工程智能化技术应用于现代农业场景,探索设计智能温室、自动化养殖场等设施。从装配式住宅项目到智能农业设施新领域,该院正深度融入“四川建造”大战略,将四川省发展装配式建筑、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蓝图转化为生动实践,为“四川建造”升级版战略推进贡献重要力量。
编辑:董子莹
责编:张雅凌
审核: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