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核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逐渐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安全是核电发展的重中之重,台州海事局紧扣“安全发展”这一关键环节,创新构建“宣讲员、技术员、帮扶员”三维服务体系,以精准宣教破解碍航难题,以科技赋能实现智慧管控,以靠前服务护航施工安全,全力保障台州三门核电建设有序推进,助力国家能源安全。
当好宣讲员
给水域通航上“紧箍咒”
“以前这片海域渔船、货船、船厂新造船、养殖排筏和施工船经常‘打照面’,现在有了海事部门的‘电小二’宣讲队,大伙儿都清楚哪里能走、哪里要避让。”谈起三门核电水域的通航变化,渔民老吴深有感触。
台州市三门核电二期取排水口施工期间,水下潜水员作业频繁,一旦遭遇渔船误闯或养殖排筏漂入,不仅延误工期,更可能引发安全生产事故。
为此,台州海事局成立“电小二”安全宣讲团,会同公安、渔业、涉海涉渔乡镇深入渔港码头发放《安全航行指南》,通过休渔期集中宣讲、案例展板、乡镇电台广播等形式开展多渠道普法,向全县450余名渔民讲解施工水域边界、碍航误入造成事故的法律后果,引起渔民高度警惕和航行戒备。
延伸宣讲范围,落实值班室联动施工单位警戒船艇实施全天候“动态化”预警,通过VHF(甚高频)16频道开展电波预警信息传递,提醒无关船舶绕行;联动三门核电保卫部门、渔业应急指挥中心建立24小时联络网,2024年以来成功劝阻8起渔船误入事件,清理漂航的养殖排筏等5次。“有了海事部门的精准预警,我们能够以最快的速度通知渔民,不仅避免了险情,更为渔民兄弟避免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县渔业应急指挥中心郑海洲说。
当好技术员
给水域监管上“千里眼”
“从提交申请到获批飞行只用了20秒,这样的效率保障了我们日常核查、应急喊话驱离的时效性!”台州海事局无人机飞手何智仁对白名单“秒批”制度赞不绝口。
针对核电水域飞行器安全管控需要,海事“电小二”团队牵头搭建“三位一体”防控体系,破解海事巡航执法无人机穿越核电禁飞区飞行难题,会同公安、核电保卫部门核定执法无人机准入清单,对水工巡检、应急监测等合规需求实行“资质审核-电子围栏绑定-自动授权”流程,审批时间从2小时压缩至1分钟内。
与此同时在核电东侧水域除了全国首个“核光储多能联合”滩涂光伏项目之外,三门健跳东部一期200MW光伏项目正在如火如荼的施工中,该项目总装机容量为200MWp,总用海面积为2275亩,属于浙江省“千项万亿”工程重大清洁能源项目。
“因受水位限制,绝大多数时间我们的海巡艇难以通过滩涂光伏水域,哪怕是最高潮,我们也只能短暂穿过,还需要借助望远镜开展水工巡查,既费时又费力,更多的时候因为视角受限还难以发现问题。”台州三门海事处值班室主任沈亚明介绍,“现在通过无人机巡航,我们1小时可完成3000亩水域的快速巡查,效率是海巡艇巡航巡查的5倍,同时针对有疑虑的区域还可以短时间起降无人机开展针对性复核。”
据了解,三门健跳东部一期200MW光伏项目于2024年11月29日实现首次并网发电,后续待项目全容量并网后,预计年上网电量约2.4亿千瓦时,可节约标准煤近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8万吨。这些清洁能源将有效减免企业的出口欧美碳关税,大幅提升台州市出口制造企业的绿色竞争力。
当好帮扶员
给项目建设上“风火轮”
“今年4号台风‘丹娜丝’来袭时,台州海事部门不仅帮我们11艘施工船提前撤离,还协调了避风锚地,台风过境后仅用6小时就恢复施工!”核电专用码头维护项目康经理回忆道。
面对年均3—4个台风影响的严峻形势,台州海事局“电小二”团队推出“全周期”帮扶措施,建立“气象部门—海事处—施工方”三级联络群,提前72小时推送台风路径图,组织船舶撤离演练,实现预警预控“早半步”;台风过后,立即开展疏港工作,优先组织施工船舶返回施工水域,实现复工保障“快一步”。
“从防台风到复工,海事处就像我们的海上管家。”三门核电工程部负责人感慨道。截至目前,全年已成功防抗台风4个,安全转移船舶38艘次、施工人员50余人,为核电项目抢回工期11天。
从宣讲普法到科技赋能,从防台风应急到复工护航,台州海事部门以“三员”角色精准对接核电建设和核电外围水域安全防护需求,累计保障三门核电二期项目安全施工超1000天。
下一步,台州海事局将持续深化“监管+服务”“电小二”模式,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更多海事力量。
编辑:詹景怡
责编:蒋利
审核:姜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