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德令哈站的站房顶部,一排排蓝色网格的光伏板在高原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夏季,光伏发电可满足车站生产用电总量的35%。这正是青藏铁路推行节能环保举措的一个生动缩影。
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野生动植物、水及矿产资源丰富,不仅是南亚、东南亚的“江河源”“生态源”,更是中国乃至东半球重要的生态屏障与气候调节区。
2006年,全长1956公里的青藏铁路通车,其中约960公里穿越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无人区。为更好服务与支撑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发挥铁路在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绿色骨干作用,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青藏集团公司)始终紧扣生态保护主题,立足沿线实际,不断完善细化生态保护制度与措施,健全管理体系,创新管理模式,全力守护高原生态环境。
2015年,青藏铁路格拉段扩能改造中,原预留的可可西里站址挤占了藏羚羊迁徙通道。经综合研究,决定将车站北移8.8公里,确保通道畅通。尽管远期列车开行对数略有减少(较原设计降低1对),且工程投资增加1376万余元,生态效益优先。
2024年,青藏集团公司印发《全面服务美丽青藏高原建设的工作方案》,着力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大力推进“公转铁”,加快发展多式联运和专用线集疏运体系,提升铁路货运比重;同时,加大铁路基建项目环保力度,优化交通体系,推动青藏高原铁路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迈进。
西藏的铁路建设部分区段穿越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不可或缺。青藏集团公司计划统计部规划基建科副科长张彩虹介绍,拉林铁路建设时制定了严格的植被保护措施,严格控制施工范围,严防人为破坏植被。施工阶段也采取了地表植被和表土的保存技术,进行植被的恢复利用,同时在路基迎风外侧视地形条件设立沙障或者防风固沙带,其中防风固沙带最具代表性的是在具备植物防护条件地段种植乔木林从而达到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的功效;采用空气源热泵辅助太阳能蓄热采暖系统,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供暖环保水平;全线站区及沿线生活垃圾由委托单位统一收集,清运至市区市政垃圾处理厂集中处理,基本实现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水体保护同样投入巨大。拉林铁路运维期结合当地基础社会条件,污水纳入城市管网或处理后回用于浇灌绿化。跨越自然保护区的桥梁设置了桥面雨水收集池和污水储水池。青藏铁路格拉段、拉日线、拉林线分别设置了29个、7个和9个污水处理站。近年来,对靠近城镇的站区,具备条件的污水处理点正逐步并入城市管网,进一步优化处理与排放。
张彩虹表示,黑颈鹤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越冬栖息地在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与拉林铁路部分线路重叠,因此拉林铁路施工阶段,通过科学规划临时工程,减少了对栖息地的占用,通过运营期几年的持续管护,沿线生态环境持续恢复,已实现铁路与黑颈鹤的和谐共生。
针对高原植被脆弱特性,青藏集团公司坚持“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原则,结合沿线生态特征,持续推进铁路沿线的绿化补种。边坡绿化不仅能固土稳坡,还能截留雨水、减少地表径流和雨滴溅蚀,兼具防洪效益。
定期检查声屏障,是青藏集团公司西宁工务段桥隧车间的重要日常任务。青藏铁路环青海湖地区高寒缺氧,生态极其脆弱。针对湖区风大、地表风化严重的特殊环境,铁路线安装了由金属和混凝土构成的特殊声屏障,高效吸声隔音,有效阻隔列车噪音,为普氏原羚、黑颈鹤等珍稀动物守护宁静。近年来,青海湖周边生态向好、野生动物增多,背后离不开铁路人对湖区生态的精心呵护。
环湖铁路的生态巧思不止于此:精心构建的桥梁、隧道与涵洞成为野生动物自由迁徙的通道;全线无缝钢轨大幅降低了轮轨撞击噪声;沿线持续的草格防沙治沙工程,默默构筑着绿色生态防线。每一处设计都考量生态,每一次维护都着眼长远。
寒来暑往,笔直的钢轨、飞驰的列车、秀美的高原风光与自由奔跑的野生动物,在蓝天白云下,共同绘就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
编辑:董子莹
责编:张艺言
审核: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