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秋后的瓯江口依然翻滚着热浪,浙江交通集团幸福轨道公司运营的温州S1线上,灵昆车辆段的钢轨在烈日下折射出刺目的银光。一群平均年龄24岁的“轨道医师”,默默守护着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行。
与常见露天车辆段不同,灵昆车辆段有大面积区域采用盖下模式,即车辆段上方预留开发空地,下方由顶棚支撑。顶棚虽隔绝了直射阳光,却形成了“闷烧效应”,空气湿度常年维持在80%以上,钢轨温度较室外反而高出3至5摄氏度。
“线路高低检查必须‘三点成一线’!”“00后”线路检修工许家辉正双膝跪在坚硬的钢轨上,眼睛与前方钢轨踏面下颚保持水平。这个简单的动作需要维持五分钟以上才能完成精确观测,厚实的防护手套早已被汗水浸透。他身后,班组同伴们正用56斤重的液压起道机矫正线路高低不良地段,每一次压杆动作都带起一串汗珠砸在道砟上。
信号组“00后”技术员赏旭胜半蹲在道岔转辙机旁,安全帽下的汗水顺着晒得发红的脸颊不断滴落。他戴着厚实的劳保手套,用塞尺测量道岔密贴大小。“尖轨与基本轨之间缝隙大于0.2毫米,需要调整。”他边说边抄起扳手娴熟地对密贴部位进行调整和紧固。三小时作业下来,他身上的工装早已湿透。
当停电地线接挂完毕,时间已到正午,供电检修工王靖福带着团队登上高空作业车,对刚结束一周运行的接触网进行“诊断”。他的眼神紧盯着塞尺,如同给轨道动脉做精密手术。
这些年轻人有自己的“高温算法”,每日行走3万步相当于绕行车辆段1圈,每人日均补水2.5升相当于5瓶矿泉水,他们守护的13.24公里线路、48组道岔保持着100%的优良率。
编辑:董子莹
责编:张雅凌
审核: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