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公交与货运跨界“联姻”:探索资源整合协同发展新模式

2025-09-12 23:34:25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 -标准+

城市公共交通行业承载着保障公众基本出行和城市功能正常运转的重要使命。为适应公众多样化出行趋势,推动运营主体可持续发展,探索“一体化城市运输体系”建设新路径,近年来行业不断涌现“公交+旅游”“公交+就医”等不同形态的“公交+”发展模式,城市公共交通与公众生产生活的结合愈发紧密。最近,多地又陆续出现“公交+快递”合作案例,引发热议。

客货融合从农村走向城市

从道路运输领域公共政策沿革来看,客运与货运融合发展可以追溯到2012年,山东省交通运输和邮政管理部门与邮政企业率先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提出鼓励支持利用客运班车、客货班轮运送邮件、快件,这一地方性尝试随后引发其他省份陆续跟进。自此开始,农村地区成为客运与货运探索融合的主要区域,客运的“货运化”改造集中于场地、车辆等方面。

国家政策层面,2015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快递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释放了客货融合发展积极信号,提出稳妥推进公路客运班车代运快件试点和快件甩挂运输方式。此后,交通运输部、国家邮政局、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于2019年印发《关于深化交通运输与邮政快递融合推进农村物流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着力打通农村地区群众出行、货运物流、寄递服务“最后一公里”。2021年,交通运输部、公安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邮政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9个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农村客运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在“交邮融合”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推进农村客运、货运、邮政快递(简称客货邮)融合发展,该项工作一直延续至今。

十多年来,客运与货运融合发展加速了农产品上行、消费品下乡到村,带动了物流、客流、资金流,为农村地区生产生活和消费升级提供了支撑保障。

在城市地区,客运与货运的融合尝试从近几年开始出现,多集中在城市公共交通、快递物流两方企业之间。

2022年3月,云南昆明启动首批城市货运“公交化”物流合作项目,利用公交企业部分场站和人力资源发展快递配送,日均快递转运量达4万件。2023年9月,北京启动全国首例利用城市轨道交通非高峰时段富余运力运输快递的试点项目。最近1年内,江苏南京、四川成都、陕西西安等地公交企业先后与顺丰达成合作。

这一现象与外部发展环境变化息息相关:一方面,城市出行方式更加多元,公共交通客运量被分流后明显下滑,企业运营压力增大;另一方面,快递物流市场竞争加剧,配送成本高、交通拥堵等客观因素极大地制约了企业发展,其降本增效需求同样迫切。因此,盘活现有资源、开拓新的盈利点,已成为城市公交和物流公司亟须解决的共同难题。从公交角度来看,人员、车辆、线路和场站等资源丰富,服务覆盖广且供给稳定,而快递公司恰恰受困于线路、场站、人员等资源成本高,在这一点上,公交企业与快递企业可以形成非常鲜明的错位协同发展格局。

公交与快递的双赢

近年来,“公交+”模式不断创新,观光旅游、定制婚车、果蔬零售等应用场景层出不穷,城市公交已然超越了提供基本出行服务的功能定位,逐渐成为与出行和流通有关的综合供应主体,公交和快递“联姻”也在意料之中。

“公交+货运”可形成多样化合作模式:一是利用公交车辆进行快递运输,如南京公交推出“同城快递线”503路,实现生鲜产品2小时至2.5个半小时内送达主城区。二是利用公交场站建设分拣站等,如郑州把公交场站改造成区域小型分拣站,快递企业投入自动化分拣设备,并用公交车从大型转运中心将货物带到场站细分后再通过快递员派送,同时分拣站还可吸纳公交企业人员转岗就业。三是利用公交场站设立营业网点、快递柜、便民服务站,为市民提供“出行+寄取件”一站式服务。四是利用公交资源打造智慧物流枢纽,如深圳打造“公交+地铁+无人车+无人机”智能配送模式。五是利用公交人力资源开展配送,如武汉公交驾驶员兼职快递员,承接社区收派件任务。

理论上,错位协同发展能形成正向商业循环,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公交企业通过高效盘活人员、车辆、线路、场站等资源,从快递企业获得额外收入;快递企业借力提升配送时效,降低配送成本,进而提高市场竞争力;参与配送的公交企业员工,获得额外收入补贴,提高劳动积极性;城市上路货运车辆相对减少,一定程度上纾解了交通拥堵治理压力。

虽然“公交+货运”融合能够带来一定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但实际操作中仍存挑战,还需长期摸索。

一是平衡,如何在不影响公交正常运营的前提下,保障快递配送的时效性和及时性,均衡兼顾二者的服务质量和经济收益。二是合规,国家对客货混运的规定非常严格,《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载客汽车除车身外部的行李架和内置的行李箱外,不得载货”,使用公交车运货存在合规性的问题。再者,无人车、无人机等在公交场站的基本操作要求是否满足相关规定,也是值得密切关注的细节。三是安全,主要是货物安检的必要性,特别是城乡公交货物安检,以及车厢消杀是否彻底,此外还有公交司机工作强度增加导致疲劳驾驶这一潜在安全风险。四是服务,货物挤占公交车厢空间、装卸货物停站时间过长、车厢整洁度下降等,都将影响乘客体验。

规划入手响应“公交+货运”发展需求

总体来看,“公交+货运”的出发点是物尽其用、错位发展、协同共赢,考虑到城市规模、技术发展、商业模式等因素的潜在影响,还需要不断优化发展策略、方法、模式和路径,在此提出以下建议:

推动“公交+”多元发展不能脱离提供基本出行服务的定位,公交企业拓展辅业发展须建立在做好主业的基础上,不能因为经济效益降低了服务质量,舍本逐末是行不通的。从实践来看,多元发展收益很难从根本上扭转公交企业提供基本出行服务产生的亏损,这仍需政府给予支持。在此基础上,政府应在规划建设城市交通和物流体系时,充分考虑“公交+货运”发展需求。

体制机制与政策制度需创新。首先是车型管理,长远来看需通过系统梳理“公交+货运”运输需求,科学选择新车型,尽可能满足不同规格快递需求;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优化存量公交车型改造基本要求,明确货仓隔离规范和货物安检等要求。其次是安全管理,明确快递损坏、丢失和事故等责任归属和处理机制,鼓励应用车载自动化安全检测设备等。最后是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公交员工保障基本出行服务和投入快递的考核奖励机制,优化完善快递企业的正向考核机制,鼓励和推动公交员工参加快递分拣、配送等工作。

“公交+快递”合作模式应注重让效率、收益最大化。公交按照固定线路、时间、站点运行,快递配送强调时效性和灵活性,需要根据快递量随时调整,二者运行节奏不同,双方需在人员安排、车辆调度、线路规划、场站利用、数据挖掘等方面实现深度协同,因地制宜创新完善切实可行的商业模式,实现精准匹配需求和高效调度资源,避免出现“客多货拉不走、货多需多配车辆”等交付能力不足的现象,影响公交运营和货运效率。

当技术进步和发展理念改变,公交与快递合作模式也会渐进式升级,甚至重构。随着无人车、无人机等技术不断发展,以及相应制度政策不断完善,自动化技术和装备将大幅提升客货运输服务效率与质量,此时公交可通过多种资源资本投入,更加深度融入货运业发展。

“公交+物流”模式是时代变革的产物,充分体现了交通运输市场要素资源的深度融合与高效利用,虽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只要在法律法规、制度政策、商业模式、安全监管、技术创新等方面与时俱进,不断探索资源整合和协同发展新模式,同时牢牢守住安全运输底线,必然会给现代化城市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系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城市交通一体化规划创新团队

编辑:何宇

责编:刘文超

审核:闫新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