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的“哐当”声是怎么消失的?船舶如何乘坐“电梯”通过三峡大坝?挪威哈罗格兰德大桥的背后藏着哪些中国智慧?9月22日,全国科普月交通运输主场活动在北京交通大学举行,展演环节,多位交通运输科普讲解大赛获奖选手轮番登台,以丰富的内容与生动的表达,为公众送上了一场科普盛宴。
活动发布了2025年度交通运输优秀科普图书和微视频,《长江上的桥》等10部图书及《高铁车头千万种,哪个才是最优的设计?》等30部微视频获评。这些作品涵盖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等领域,以通俗语言和创新形式呈现交通科技前沿与工程实践,受到专家和公众广泛好评。
活动现场,2025年科技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北京交通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陈征分享科普一线工作心得与感悟。蜀道集团曾志伟、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韩越、广西交通技师学院覃玲媛、中国铁道博物馆左什、江西省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管理局孙一萱、辽宁海事局白云飞等6位历届交通运输科普讲解大赛获奖选手聚焦交通科技发展进行科普展演。
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司长徐文强表示,交通运输是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其发展历程本身就是一部不断探索、创新、应用的科技史诗。全行业要紧紧围绕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这一目标,将科普工作深度融入行业发展的各环节和全过程;要守正创新,打造具有交通特色的科普体系;要凝聚合力,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参与交通运输科普工作的生动局面。
活动中,与会嘉宾共同见证国家交通运输科普基地——北京交通大学运输设备教学馆焕新开馆,参观基地并参与科普图书赠书活动。
本次活动由交通运输部主办,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北京交通大学承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铁路局、国家邮政局等60余家单位代表参加。
据悉,全国科普月期间,交通运输系统还将开展多项科普活动,持续推进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助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
本文图片由 北京交通大学 提供
编辑:胖雨珊
责编:胖雨珊
审核:梁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