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交通领域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全面启动建设

2025-09-22 17:17:31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孙海艺 -标准+

放眼“十五五”期,人工智能将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动力”和“最大变量”。当前,人工智能正处于从技术研发向应用实践、从试点测试向示范运行转变的关键阶段,正处于串珠成链、连线成片,实现规模化应用的重要时期。作为加速人工智能应用规模化、标准化、体系化发展的共性能力平台,交通领域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承担着将行业应用设想转化为产品方案,并迅速推向市场的重要使命。

9月9日,交通领域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建设工作部署会在山东青岛举行,标志着青岛、绵阳、厦门3个首批交通领域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全面启动建设。3个基地将分别围绕智慧港口、城乡物流和应急保障、国际物流供应链等方向,通过汇聚行业资源、开放应用场景、提供验证环境,加速人工智能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生态培育,携手打造交通领域国家人工智能应用创新高地。


青岛基地:港口“智”变

碧海蓝天之间,山东港口一片繁忙景象。与传统码头不同的是,这里更多的是机器之间的对话与协作。近年来,山东港口在智慧、绿色港口建设方面成效显著:高标准完成全国首个“智慧港口建设”试点,落地全国首个全国产全自主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港口服务大模型“方舟”等创新成果,通过“1+N”模式联合多方构建港航科技生态圈……去年,更是创下货物吞吐量1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过4400 万标箱的全球领先业绩。

丰富的业务场景是人工智能技术落地的重要前提。“当前港口正加速从以自动化、数字化为核心的第四代,向更具智慧化、协同化特征的第五代转变,青岛港不断丰富业务场景和数字化积累,推进人工智能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青岛港总经理李武成表示。作为交通领域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之一,青岛港依托自身丰富的场景资源和数字化转型基础,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港口应用探索,在部分领域已取得阶段性进展。

青岛港作业货类覆盖集装箱、干散货、件杂货、液体油品、客货滚装五大类、超三百个细项,拥有铁路、公路、水路、管道等最全的集疏运模式,为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落地提供了真实、多元的试验环境。据了解,专家团队已系统梳理超过80个覆盖港口全链条的关键AI应用场景作业域,为AI赋能智慧港口建设提供路线图。李武成补充道:“这些场景中,我们重点聚焦了十大核心高价值领域,像面向五大货种的‘人工智能+港口生产’、集成算法矩阵的‘人工智能+安全管控’,还有解决设备运维痛点的‘人工智能+设备运维’等,每一个场景都紧扣港口实际需求,力求破解行业难题。”据悉,青岛港已首批建14个高质量数据集,成为国家高质量数据集先行先试典型单位。同时,青岛港基于国产化算力集群,打造坚实的算力底座,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大模型开发部署平台与工具链,量身训练出系列模型,具备自然语言、视觉识别、多模态预测等强大能力。

以行业大模型为“智能大脑”,青岛港正将前沿人工智能深度植入码头运营的每个环节,一系列高度自主的码头智能体应运而生。针对港口作业要素多、经验难沉淀的问题,青岛港研发了港口行业首个全要素调度智能体,通过思维链模拟业务专家思考过程,实时分析拆解任务,沉淀专家经验。作业计划生成由小时级缩短为分钟级;针对港口作业环境复杂多变、人机交互频繁带来的安全管控难题,码头安全作业智能体借助智能感知、多模态数据融合及大小模型协同技术,精准识别隐患,智能诊断故障,筑牢码头安全防线。

“基地建设将锚定先进性、系统性、实用性、安全性、引领性、可持续性的原则,力争三年内建成场景创新、资源集聚、生态共赢的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李武成说,未来青岛港还将持续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在港口领域的应用,通过强化合作建设、供需对接等,为人工智能技术在港口领域的落地推广提供“青岛经验”。


绵阳基地:无人配送智联城乡

向西而行,地势渐起,山水交错。在四川盆地与龙门山脉交接之处,坐落着中国科技城——绵阳。作为交通领域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之一,绵阳基地聚焦城乡物流与应急保障两大方向,致力于推动新技术在复杂现实场景中落地生根,赋能乡村振兴与城市安全运行。

“之所以选择城乡物流和应急保障,既源于行业普遍存在的痛点,也立足于绵阳独特的资源与基础。”绵阳科技城新区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粟栗表示,当前,城乡物流仍面临数据壁垒高、资源配置效率低、应急响应不畅等现实问题;而绵阳不仅拥有集聚的科技创新优势,还在城乡场景覆盖和应急实战经验方面具备深厚积累。其完善的城乡物流网络、复杂多样的地形条件和丰富的应急演练背景,为人工智能技术在真实场景中落地验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试验场。

如何让人工智能技术不再是“悬浮在空中的概念”,而是真正嵌入物流与应急场景?粟栗认为,首要难点是数据。“大模型要与具体场景适配,必须依靠高质量的数据集。”目前,基地正通过自建数据生成平台、与行业数据空间联动等方式,推动物流数据的汇聚与治理。第二个攻关方向是国产化适配。“要实现从底层框架到应用生态的全面自主可控,挑战巨大。”第三则是如何让人工智能能力覆盖广大中小物流主体,“而不只是头部企业”。

针对行业痛点问题,绵阳基地提出了“4+3+X”的建设思路:搭建城乡物流与应急保障综合服务运行平台、行业共性服务能力支撑平台以及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三大平台,推动技术成果开放与共享。同时重点打造7个高价值场景,覆盖从仓储、运输到配送的全物流环节,并深度融合应急响应与低空物流等创新方向。

其中,“城乡物流全链条无人化设备协同场景”依托邮政一体化中心,通过集成AGV机器人、无人叉车等构建了全程无落地的生产作业体系,将实现数百个无人化设备协同作业;“智汇畅联配送场景”拟投入无人配送车,开通数十条无人配送线路,有效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应急低空物流场景”利用绵阳丰富的空域资源和国家级技术平台,开展无人机物资投送试验;“可预测式智慧仓储”“自主决策运输规划”等场景则致力于提升整个物流体系的智能化水平和抗干扰能力。

技术并非冰冷的工具,而是带着温度的服务延伸。粟栗提到,团队还重点关注农村老人和儿童的使用体验。“他们可能不熟悉复杂操作,但可通过与智能体小助手进行语音交互获取物流信息、发出服务请求——技术最终是要让人更便捷,而不是设置门槛。”

基地建设期3年,预计将形成数十项成果。“我们将向全国城乡物流和应急保障的上千家主体全面开放服务,赋能行业提质增效,建成面向全国、开放创新、共享共用、互联互通的国家人工智能交通应用中试基地,为国家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提升城乡物流应用效能和应急保障安全水平贡献绵阳力量、作出绵阳示范。”粟栗说。


厦门基地:供应链“联”世界

通过AI价格预测模型,研判价格走势,为企业的风险管理提供有力支持;自研“物流路径规划智能体”,增强企业应对供应链突发状况的韧性……面朝大海,厦门基地聚焦国际物流与供应链领域。

“我们旨在打造人工智能技术公共赋能平台,解决物流供应链行业关键共性问题,提高我国物流供应链企业的全球市场竞争力。”基地牵头单位厦门供应链数智创新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温双有介绍,“我国关键战略资源对外依存度持续处于高位,呈现出‘品类集中、来源单一’的显著特征。受全球地缘冲突、贸易壁垒等多重因素影响,国际大宗商品如铁矿石的价格激烈波动,需要企业具备有效预测价格走势、运用多样化金融衍生品的能力,提高被动响应的准确性。”在这一背景下,赋能国际物流与供应链的厦门基地应运而生。

据了解,目前基地在大宗商品和多式联运的核心场景均已落地AI应用。在大宗商品贸易领域,针对传统模式高度依赖经验判断的痛点,基地利用AI模型,使铁矿石的日度价格预测准确率有所提升,为相关企业的成本管控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决策依据。在跨境多式联运领域,物流路径规划智能体能够针对复杂的“公、铁、水、仓”运输网络,在数分钟内生成兼顾成本与时效的最优组合方案,有效解决行业中长期存在的多环节信息壁垒与协同效率低下的问题。

“这些成果的实现,得益于基地构建的自主可控技术底座和开放的产业生态。”厦门供应链数智创新有限公司总经理黄逊说,“目前,基地已汇聚部分涵盖全球航运及大宗商品的高质量数据集,训练了若干覆盖采、销、仓、运等全链条的行业大模型,还上线了从数据采集、模型训练,到场景测试、落地部署的多类型工具链,形成技术闭环。”

从产业先锋到科技巨头,从国际品牌到本土创新,一个覆盖“政、产、学、研、用”的创新联合体在厦门悄然成型。“基地牵头单位本身就是国际物流供应链领域的实践者,能提供最真实的应用场景。同时我们还积极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厦门大学、华为等机构深度合作,让技术既能紧跟前沿,又能落地实用。”黄逊说,未来,基地将作为一个持续进化的创新“策源地”,为打造世界级人工智能生态创新先导区贡献源源不断的力量。

编辑:孙海艺

责编:孙海艺

审核:梁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