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生命线|陕西大荔:全民抗战筑牢河防战线 交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2025-09-05 10:03:00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杨江涛 文 周迎春 图 -标准+

站在黄河边,脚下是沿黄观光路,眼前的黄河水滚滚向前,鹳雀楼在对岸拔地而起,与不远处的中条山遥相呼应。

这里曾经是平民县大庆关渡口。1938年3月,黄河东岸炮声震天,日军攻占山西永济蒲津渡后,隔河虎视陕西大荔、平民、朝邑等县,当时的大庆关渡口成了抗日前沿。

朝邑县在日军先头抵近黄河东岸后立即召集壮丁把守黄河,每15步设一人,持枪、刀或矛,直到换防的先头部队到达朝邑。朝邑还组织了千余人、200余辆大车在黄河滩挖战壕、修筑掩体;成立了自卫队,发动了3000余名队员。

平民县的42名壮士在一个月内组成平民义勇军,渡河赴晋。他们凭借简单的装备,在山西永济至虞乡的乡镇间与日军周旋47天。夜袭据点、破坏补给线,这支平民游击队十次亮剑,曾一度协同军队收复永济县城,歼敌数百,缴获的战利品装了4大车。激战中,11名勇士永远倒在了黄河东岸。

与平民义勇军一同在永济战斗的部队,是陕军一部。血战永济时,该部在弹尽粮绝情况下与敌人展开巷战和肉搏,连炊事员都抡着菜刀杀入敌群,苦战一昼夜,终因寡不敌众,500余名官兵壮烈牺牲。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该连队现为火箭军某部二连。

抗战不止在前线。沿河的大荔、平民、朝邑等县全民动员,妇女们在油灯下赶制被服,青壮年肩扛手挑,往来于村庄渡口;各家门板改造的担架随叫随到,一场全民抗战的壮阔图景在黄河西岸铺展开来。

丰图义仓凭借其厚重的夯土墙、仓墙合一的设计,从1938年开始,成为了黄河河防指挥所。这座矗立在朝邑的清代粮仓,仓内储存的粮食,既是黄河河防的支撑,也是黄河东岸前线的底气!日军针对义仓进行了多次轰炸,丰图义仓内城牌匾上的缺口,和外墙东南角的深坑,据传就是日军轰炸的痕迹。

时光流转,这座始建于1882年的粮仓,见证了从战火到繁荣的跨越,经历了从饥荒到吃饱再到吃好的飞跃。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1929年陕西大饥荒,丰图义仓平抑粮价、开仓赈灾,保住一方百姓生命。作为全国唯一沿用至现代的清代粮仓,它在2006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跻身4A级景区。用手触摸这青砖黄泥墙,仿佛能感受到“丰年图存,荒年赈济”的大义,脚下的尘埃仿佛是因八十余年前日军炸弹而起。

变化不止于此。丰图义仓门前的大朝公路上,公交车往来穿梭,连接起丰图义仓与大荔高铁站。车窗外,冬枣大棚连绵成片,冬枣、桃林生机盎然。宽阔笔直的大朝公路,给了每一个沿线居民发家致富的机会。“以前路边但凡有个大点的坑,客商都去别人家不去你家,现在哪还有这种事情。”在大朝公路边开农资用品店的王武一边招呼着顾客,一边抽空夸赞他家门前的这条路。

沿大朝公路一路向东,便可接入国道628沿黄观光路。这条依偎黄河西岸的交通要道自2016年12月底全线贯通以来,不仅成为人们亲近黄河、读懂黄河的纽带,更化作驱动沿岸发展的“黄金通道”。车行观光路上,朝邑国家湿地公园与黄河湿地风景区次第展开。远眺可见黄河奔涌南去,水面上候鸟集群翩跹;隔河而望,鹳雀楼的飞檐与中条山的壮烈清晰可辨,构成一幅山、水、楼相映的壮阔图景,人文与自然在这里和谐统一。道路两侧,产业画卷同样动人。连片的冬枣园与荷花园铺展至天际,标准化设施农业园区鳞次栉比;依托丰富水域资源,黄河大闸蟹、南美白对虾等特色水产声名渐起,成了大荔新的“金字招牌”。随着乡村旅游升温,沿线农家乐、渔家乐等业态蓬勃生长,一幅产业兴旺、生态优美的乡村振兴画卷,正沿着黄河岸线徐徐铺展。

这条“致富路”是大荔交通巨变的缩影——2017年,大荔成为全国首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如今20余个千亩果业示范村、42个现代农业园区在大荔沿路而生,农民人均一亩枣、一亩半瓜果菜的格局,让农业大县蜕变为农业强县。

交通路网还在织密。高速、高铁加速发展,2022年澄商高速公路通车,大西高铁每日30余趟班次停靠,40分钟直达西安,交通大动脉更加通畅;农村公路蓬勃发展,与国道省道共同构建成愈加稠密的乡村振兴“毛细血管”。大荔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杨斌介绍,“‘十四五’期间838个交通项目完工后,‘七纵七横一绕城’路网将让农副产品更快出山,也让黄河湿地、朝邑湖等美景迎来更多游客。”

站在丰图义仓的城墙上远眺,一排排大棚接至天边。当年战士们守护的土地上,大棚里的冬枣正积蓄糖分,河塘里的螃蟹正茁壮成长,高速呼啸着运走鲜甜饱满的果蔬,高铁轰鸣着带来五湖四海的商机。从烽火岁月到乡村振兴,这座古仓默默见证:守护家园的信念,从未改变;美好生活的向往,代代相传。

编辑:马琼

责编:翟慧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