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网”提升交通运输充电服务保障能力

2025-09-25 09:37:45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刘大伟 -标准+

大功率充电设施是重要的交能融合基础设施,对于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促进交通运输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发布的《关于促进大功率充电设施科学规划建设的通知》提出,到2027年年底,力争全国范围内大功率充电设施超过10万台,服务品质和技术应用实现迭代升级。为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应在技术标准、运营模式、服务体系等方面形成合力,构建全国大功率充电设施“一张网”,打造覆盖全面、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大功率充电网络。

大规模商业化部署仍面临多重挑战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我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达到1669.6万个,同比增长53%,其中超过250千瓦的大功率充电桩占比仍较低。近年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城市群等地区加快部署大功率充电设施,但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商业化部署仍面临多重挑战。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市场需求。2020年以来,新能源重卡的销量和保有量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应用场景逐渐从港口、矿山等相对封闭的区域拓展到城际中短距离运输。但不可忽视的是,在成渝、渝黔等干线物流通道,大功率充电设施严重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新能源重卡推广应用。

兆瓦充电技术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行业为保障新能源重卡快速补能,多采用国标方案4枪同充模式。以新能源重卡为代表的商用车兆瓦充电在国内尚无统一标准,行业急需制订兆瓦超快充的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开展车桩互配测试和对比验证,推动大功率充电标准在重卡等商用车上装车应用。

成本高且投资回报周期长。大功率充电设施的单桩设备成本、电力增容费用、土地租金等投资高于常规充电设施,单靠电费差价和服务费难以在短期内收回高昂的投资成本。从商业模式来看,大功率充电设施盈利的核心是“翻台率”,受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用户习惯等因素影响,利润率仍不高。

引导有序建设 推动技术创新

近年来,广东、四川等地结合经济发展水平、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和电力资源分布,合理确定大功率充电设施发展目标和建设任务,实现大功率充电设施与现有各类型充电设施的协同发展。同时,行业企业积极推动充电装备技术升级,不断提高大功率充电设施的运行效率和使用寿命。

强化顶层设计与政策引导。广东省深圳市启动“超充之城1.0”建设,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标志的发展模式,明确设施建设、运营服务、产业协同、标准体系等领域重点任务。同时发布《电动汽车超级充电设备分级评价规范》《电动汽车集中式公共充电站设计规范》两项标准,对大功率充电设施的技术指标建立分级评价体系。截至今年6月底,深圳市已建成投用超充站1057座,超充站、充电枪数量超过加油站、加油枪。

加强示范引领和重点突破。四川省根据新能源汽车补能需求,在高速公路、旅游景区及沿线、综合交通枢纽等场景加快建设大功率充电设施。在高速公路方面,四川在成渝间重要高速公路服务区支持超充站建设布局,不断提升大功率充电设施比例。今年8月,全球首个百兆瓦级重卡超充站——四川元启星光重卡兆瓦超充站在北川市投运。该站设有18个1440千瓦超充车位和108个720千瓦液冷超充车位,日均可服务700辆电动重卡,每年最多可减少碳排放4.5万吨。

推动技术创新与商业落地。推动大功率充电网络与现有设施协同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民心工程、未来工程。一方面,主流充电运营商、车企、电池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推出液冷超充终端、光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等,打造技术互通、智能协同、服务统一的大功率充电设施。另一方面,企业应用电力智能管理、无人机巡检、充电安全预警等技术,加强大功率充电站智能化管理,提升运维水平。此外,行业还推动各品牌充电网络互联互通,让技术标准成为连接不同大功率充电设施的“金钥匙”。

打造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样板工程

推动大功率充电设施科学规划、建设、运营,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加强部门协同、完善政策体系,还需要适度超前、科学规划大功率充电基础设施布局。笔者建议,聚焦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城市核心区、城乡物流等典型场景,加快构建全国大功率充电基础设施“一张网”,打造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大功率充电应用城市与高速走廊。

在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6轴7廊8通道”主骨架为重点,加快补齐重点城市之间路网大功率充电基础设施短板。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服务区(站),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科学合理做好大功率充电设施发展布局,鼓励在高速公路出入口等关键节点增设大功率充电设施。在条件适宜服务区,推广“光伏+储能+大功率充电”发展模式,提升电网稳定性,降低用电成本。

在地市核心区,将大功率充电设施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构建覆盖半径“5—2—1”公里的大功率充电基础设施圈。结合城市交通流量大数据,科学布局公交、物流、中重型货运等专用大功率充电设施,动态优化充电站点位置和规模。推动大功率充电设施与餐饮、娱乐、购物、汽车服务等融合的商业模式发展,提升充电服务体验,打造“车行到哪里,充电到哪里”的便捷充电服务。

在城乡物流方面,结合乡村充电网络建设和输配电网发展实际情况,在大型村镇、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等区域科学规划布局大功率充电设施,并积极推动交通枢纽场站、公共停车场等区域布局建设大功率充电基础设施。此外,还应推动农村地区充电网络与城市、城际充电网络融合发展,加快实现大功率充电设施在适宜使用电动汽车的农村地区有效覆盖,并在基础较好的地区创建大功率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示范县。

此外,面向“十五五”期,笔者建议以“大功率充电设施比例”“能效比”作为高效能充电设备规划和建设的牵引指标。在充电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中,摒弃以往按照“车桩比”单一数量指标来统计和牵引,逐步转向以“大功率充电设备比例”“能效比”为核心的效能指标牵引,推动行业从“重规模”向“重质量”“重体验”转型。此外,相关部门还应常态化开展充电服务评价和运营质量专项检查,鼓励企业打造服务优质、特色鲜明的大功率充电品牌,树立高品质形象标杆。

作者单位: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编辑:韩光胤

责编:韩光胤

审核:杨红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