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重庆,秋意渐浓,但渝中区地下120米深处的施工现场一片火热。
9月25日,随着“长江号”盾构机破洞而出,由中铁十四局承建的渝厦高铁重庆菜园坝长江铁路隧道盾构段历时27个月掘进,迎来胜利贯通,标志着“万里长江高铁第一隧”取得重大突破。
面对高水压、复杂地质和毫米级沉降控制的极限挑战,建设者聚力攻坚,创新突破,创造“国内首条穿长江高铁盾构隧道”与“国内首条大直径盾构洞内全流程作业高铁隧道”两项纪录,在万里长江上绘就“引高铁穿江进城”的交通新奇景。
盾构法穿江:破解高铁进城难题
渝中区是重庆“母城”,林立的高楼与错落的老建筑交错相织。而在这片繁华城区深处,一场穿越长江的惊天壮举正悄然迎来最后的重要时刻——
建设者们紧张蹲守、各司其职,推进“长江号”进行最后一环掘进施工,直至直径达12.66米的巨大刀盘向前顶进、破土而出……为这一天,他们已鏖战了两年多时间。
重庆是“山城”也是“江城”,穿山跨江的交通线路一直是建设的“重头戏”,从早期轮渡过江、索道过江,到如今桥梁跨江而过、地铁穿江而行,正勾勒出壮阔的立体交通网。
而建设穿越长江的高铁隧道,对重庆来说是第一次,在万里长江上也是首次,难度也可想而知。
作为渝厦高铁全线关键控制性工程,重庆菜园坝长江铁路隧道全长11942米,为单洞双线高速铁路隧道,跨越重庆市渝中区与南岸区。
隧道施工穿越“山、城、江、水”四种复杂环境,而穿过长江天堑是最大的“拦路虎”。
最开始曾考虑桥梁跨江方案。但桥梁穿城,拆迁量大、投资高、对城市环境影响显著而被放弃。
经过综合比选,也得益于多年来国内大直径盾构和水下隧道施工技术的成熟和发展,以盾构法下穿长江最终被选中,但也增加了技术难度。
隧道盾构段全长3845米,穿越长江主航道虽然只有1282米,但泥岩砂岩反复变化、节理裂隙带多、最小覆岩厚度仅10米……
中铁十四局项目盾构负责人吴君才介绍,“穿江”的难度在于高深度带来的强水压,最大水压达到9.3巴,相当于一个指甲盖面积支撑起一个重9.3公斤的小孩,稍有不慎,就面临隧道变形甚至垮塌的风险。
攻坚穿江难题:“长江号”盾构机显身手
要在水下安全高效穿越长江,大直径盾构机,必不可少。但盾构机是“定制化产品”,每一台盾构机都需要结合工程特点进行针对性设计。
为此,在“万里长江”之下穿江经验丰富的中铁十四局,早在2022年便着手,量身定制了“长江号”盾构机。
吴君才表示:“面对如此复杂的地质条件和极高的安全要求,我们为‘长江号’配备了多项先进装置和技术。”
“长江号”盾构机刀盘直径12.66米,总长142米,总重量约3500吨。这台“巨无霸”装备了开挖仓高精度气液压力平衡控制、高强度盾尾刷、高压冲刷系统、带压重型刀盘、有害气体自动化监测等先进装置,配备多类型滚刀、刮刀等共计239把,让“钢铁巨牙”在复杂地层里啃得动。
2023年6月16日,“长江号”在南岸区南山149米深的洞室内始发。没想到的是,刚开始掘进不久,就卡了壳。
项目隧道主管畅毅阳回忆说:“掘进初期,山底下岩层强度远超预期,刀具磨损严重。每30环就需换一次刀,频繁停机换刀直接导致日均掘进仅2环(4米),效率极低”。
而经过调研发现,市场上还没有适合重庆地质条件的刀具。项目团队决定优化改造新的刀具——针对常规的镶齿滚刀,对合金齿进行升级,进行陶瓷耐磨焊接,提高硬度,并增加其长度。果然,掘进效率提升到每日5环(10米)。
穿江段呈“V”字形布局,地势高差导致水锤效应显著,停机时瞬时压力给泥浆管路带来爆管风险。一旦管子破裂,泥浆可能倒灌进“长江号”的“身体”里,损坏设备。这成为项目团队面临的一个棘手难题。
项目团队在台车尾部创新设置半弧形应急防洪板与气动紧急泄压阀,实现30秒内快速封堵与一键泄压,为设备安全加上“双保险”。
而在长江下掘进,隧道顶部覆土埋深和江水水深时刻在变化,且江水压力最大能达到9.3巴,一旦“长江号”前方的开挖仓压力没控制好,江水和泥沙就有可能涌进盾构机内部的风险。
这时“长江号”配备的“开挖仓高精度气液压力平衡控制系统”起到关键作用。通过这个系统可以精准调节气垫仓压力,保证和开挖仓的压力平衡。就像给它装了一个“智能调压阀”——能精准到0.1巴的压力调节,比家中燃气灶开关调火还精细。
盾构机掘进只能前进,不能像开车一样倒退,也不能有急转和起伏,每一步都需要精准调控。
项目测量主管王飞坤介绍,他们创新应用隧道轴线精准控制技术、盾构智能管控技术,实现精准导航与“云端”多方协同管理,实时掌握盾构机运行状态、周边环境变化等,并形成自动预警机制,最终以毫米级精度穿越高速公路、文物建筑、长江航道、轨道交通、高层楼群等16处风险源,顺利实现贯通。
洞内全流程作业:开创国内同类工程先河
120米深的洞室内,“长江号”的接收工作正在火热进行。此时,这条“钢铁巨龙”凯旋归来,再展新颜。
由于重庆“两岸高、江面低”的特殊地理环境,“长江号”盾构机的始发和接收,不同于以往工程,上万个零部件的组装和拆解都需在有限空间的洞室内完成。
这也成为国内首个在洞内完成盾构机组装、始发、接收、拆解全流程作业的大盾构隧道工程,国内外均无成熟经验可借鉴。
项目加强自主创新,提前对盾构机零部件组装所需空间、吊装设备作业范围等进行精准模拟、计算,在国内首创“上部拱盖复合式衬砌+下部边墙锚杆挡墙叠合二衬结构”的洞室结构设计,最终攻克了3500吨级大直径盾构机在洞内精准组装、始发等难题,开创国内施工先例。
如今,“长江号”在扩大洞室内接收,贯通后将紧张推进盾构机洞内拆解等任务,还面临洞内桥吊拆解运输工序繁琐等难题,且盾构机拆解后构件需通过狭小通道运出,还需避免损坏已成型隧道结构。
吴君才说,项目已制定专项拆解方案与应急预案,对超宽超高超重部件洞内拆卸和大坡度斜井运输进行精细调控,确保拆解精度和效率,全力冲刺隧道全线如期贯通。
隧道全线建成后,将实现重庆站与重庆东站快捷贯通,重庆站由尽头式火车站变为贯通式火车站,使渝厦高铁在中心城区的重庆站与成渝高铁贯通,形成厦长渝蓉、沿江高铁大通道。
在这场穿江征途中,建设者一路攻坚闯关,也取得了丰硕的创新成果,在核心期刊和行业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申报国家级专利6项,包括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申报省级工法5项,同时推广20余项“微创新”,为国内穿江、穿城、穿山等复杂条件下的大盾构隧道施工积累了又一成功实践经验。
编辑:张艺言
责编:张雅凌
审核: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