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5日下午16点,历经142天的封闭施工,西双版纳大桥改造工程完工,提前5天恢复通车!
位于西双版纳州景洪市G219线K8260+749处的西双版纳大桥,自1999年建成通车以来,便以横跨澜沧江的重要姿态,承载着区域交通通行的关键使命。这座全长600.24米、桥面总宽26.60米至30.76米(机动车道宽15.0米)的桥梁,采用“(3-28米+3-30米)预应力混凝土简支I梁(引桥)+2×156米独塔双索面钢筋混凝土斜拉桥(主桥)+3-30米预应力混凝土简支I梁(引桥)”的复杂结构,既是当地交通网络的咽喉,也是西双版纳的标志性交通设施之一。
精准施策:聚焦核心病害开展改造
本次改造并非全面翻新,而是针对大桥现存的关键病害对症下药,核心施工内容除了难度最高的全桥72根斜拉索更换,还包括7#墩承台防护施工、检修爬梯安装,以及主桥梁底、引桥、主塔、混凝土护栏的全面涂装,盖梁硅烷浸渍施工,1#-5#伸缩缝更换,引桥216个支座更换,6#墩与8#墩盖梁粘贴钢板,混凝土裂缝和破损修复,以及桥面铺装层更换。每一项施工都精准指向桥梁安全隐患与功能短板,旨在从根本上提升大桥的承载能力、通行安全性与使用寿命。
攻坚克难:从方案优化到技术突破
自5月6日24点封闭交通以来,在景洪公路分局统筹协调下,交通运输部公路院固桥公司、中交二航局联合项目部直面工期紧、施工难度高、雨季与高温交织的多重挑战,项目实行两班倒连续作业模式,高峰时段60人同步施工,分秒必争抢赶工期;其中斜拉索更换为工程最大难点——单根斜拉索最长达179.77米、重达10.9吨,张拉力高达540吨,且塔内空间有限无法使用大型机械。对此,西双版纳公路局、景洪公路分局及时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监控等参建单位开展技术攻坚,结合大桥A型独塔双索面的结构特点与实际施工限制,创新采用“桥面放张旧钢绞线”方式,成功克服技术瓶颈,于8月20日顺利完成全部换索任务。改造后,大桥新钢绞线强度由1770MPa 提升至 2000MPa,安全系数由2.0提高至3.0,桥梁结构安全大幅增强。同步建成的桥梁结构监测系统,可实时采集桥梁各项运行数据,既守护运营安全,也为后续管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焕新通车:守望澜沧江的朝朝暮暮
经过142天的精心改造,西双版纳大桥不仅完成了内在结构的全面升级,外观也焕发出全新活力——主桥采用象牙白涂装,搭配橘金色的新斜拉索,色彩相映生辉,成为澜沧江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9月21日,大桥顺利完成桥梁荷载试验与竣(交)工检测工作,各项指标均符合设计要求。最终,工程比原计划提前5天,于9月25日下午16点正式通车。
作为连接景洪市江北片区和江南片区的交通大动脉,西双版纳大桥的通车,不仅减轻上下班高峰期堵车的交通压力,让市民通勤时间大幅缩短,出行体验显著提升,更通过交通基础设施升级改造,保障千千万万行人的平安、顺畅出行,为西双版纳州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下午15点,大桥恢复通车前1个小时,已经有市民早早地在桥头等候,准备见证这激动人心的时刻。
“新大桥通车对我们来说真的方便太多了!以前从江北过来都得绕行清泉路,尤其是周末,堵车特别严重。现在直接过桥,省时又省心。”市民梁女士高兴地表示。“西双版纳大桥通车了,国庆节快点过来玩吧!”有市民在桥上激动地与朋友视频通话。“西双版纳大桥通车了,欢迎大家来感受一江连六国的风情!”自媒体主播们兴奋地在大桥上直播。
“西双版纳大桥于9月25日下午16点通车!江南江北的小情侣终于不用‘异地恋’了!”“终于通车了,我们司机送货,不用再绕道了!”市民们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纷纷给西双版纳大桥提前通车竖起了大拇指。“绕一圈全面升级的新大桥……”“今天女儿生日,和大桥合个影吧!”夜晚22点,仍然有许多市民和游客在大桥上欣赏夜景、打卡留念。“当西双版纳大桥通车遇上年度最小蛾眉月,美好重新启程、如约而至,虽然大桥上人流挤得走不动,但也想凑热闹、凑人气,西双版纳大桥,感谢有你。”景洪市民施女士在朋友圈发的一条信息令人动容。
看着欢呼雀跃的人们、看着川流不息的车辆,看着澜沧江两岸的万家灯火,此时此刻,“人民公路为人民”具象化了。改造后的西双版纳大桥,不仅彻底解决了原有病害隐患,安全通行水平大幅提升,更成为全国最长国道G219线上的一抹亮色。它将以崭新姿态屹立于澜沧江之上,进一步促进西双版纳与周边地区的互联互通,服务人民群众安全出行和经济社会发展。
编辑:张天魁 李玉华 罗娅
责编:张家顺
审核:潘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