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城公交 温暖全城

2025-09-25 16:51:01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刘文超 -标准+

从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的响应式公交,到精准对接个性需求的定制公交;从深耕“公交+”多元产业体系,到助力构建“公交+轨道+慢行”绿色出行生态,山东省济南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济南公交)将服务触角延伸至居民生活、城市文旅、产业发展多个场景,让市民享受“家门口上车、无缝化换乘”便捷出行的同时,也为城市发展注入了绿色、高效、有温度的动能。近日,2025年“我的公交我的城”主题宣传活动走进济南,近距离感受“把公交车打造成老百姓的私家车,把驾驶员培养成老百姓的专职司机”这一承诺落地生花。

打破服务局限性满足个性化需求

在济南市杨柳春风社区,济南公交521路“街区约巴”开通后,迅速成为居民出行方式的“新宠”。过去,居民张先生每天乘坐地铁上下班,步行到地铁站耗时较长,如今通过“街区约巴”,在家门口就能实现“无缝换乘”。“现在公交出行就像叫了辆专车,太方便了,而且还绿色环保。”张先生说。

为进一步提升公交运行效率,济南公交于2024年8月推出“街区约巴”响应式公交,采用固定服务区域、不固定线路的运营模式,引入“定站不定线、单线循环、双向运行、随需而动”的响应式服务新理念,变传统的“人等车”为“车找人”。在街区服务范围内,市民乘客只需在369出行App上轻轻一点,或者在站台按铃即可轻松预约,后台系统会智能规划车辆线路,实现3分钟响应、5分钟到达。目前,济南公交开通2条“街区约巴”线路,累计运行8.88万公里,日均客流量800余人次,乘客候车时间较常规公交减少2至3分钟。

“街区约巴”响应式公交并非个例,而是济南公交积极创新服务模式、深度挖掘个性化出行市场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济南公交始终秉持‘市民有需求,公交有响应’理念,致力于打破传统公交的局限性,实现从‘端菜式’到‘点菜式’的转变,让市民出行更便捷、更舒心。”济南公交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颜廷虎说。

小巷公交穿梭于城市的背街小巷,让那些以往公交难以抵达的角落,如今也能享受到公共交通的便利。社区公交则精准对接各大社区,为居民提供家门口的出行服务,解决了社区与主干道交通衔接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定制公交更是满足了不同群体的个性化出行需求,上班族可以根据自己的通勤需求定制公交线路,避开拥堵路段,节省出行时间;学生群体也有了专属的“上学专线”,不少家长反馈,定制公交让孩子的上下学之路更加省心,家长们也更放心。截至目前,济南公交推出定制公交692条,日均客运量达2.7万余人次。

济南公交的服务也在向民生领域不断拓展延伸。在汉峪公交首末站,济南公交通过配备智能自助服务终端,实现水电暖气缴费、话费充值等高频民生业务“零距离”办理。而济南公交打造的“户外劳动者驿站”,为快递小哥、环卫工人等提供休息用餐、如厕等服务,是扎根城市街头的“暖心港湾”,更是城市文明温度的生动注脚。

发挥公交资源优势搭建多元产业体系

从大明湖出发,坐上古城游览车,可以快速抵达趵突泉、解放阁等景点,车内语音同步讲解景点背后的历史文化。今年暑假,李先生一家来济南旅行,济南的美景和美食让他们流连忘返,济南公交“天下第一泉古城游览车”的乘坐体验,更让他们感叹:“别样的公共交通出行,丰富了旅行体验,这样的泉城之旅舒适又便捷。”

颜廷虎介绍,近年来,济南公交不断探索“公交+文旅”深度融合,充分利用既有线路资源,链接景区和商圈,推出景区直通车、古城游览车、双层观光巴士等特色文旅线路,串联泉城各处景点,构建起通达景区的公共交通网络。目前,济南已经形成“公交+多样出行”模式,济南公交积极承揽市区班包车业务,大力发展近郊游专线,投入观光车等特色车辆,交旅融合业务实现年收入1.5亿元。

当前,城市公共交通行业正在经历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面对严峻的公交传统实业经营形势,如何快速走出困境是公交企业的当务之急。济南公交围绕“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的要求,逐步突出多种经营板块市场功能,搭建“公交+”多元产业体系,积极整合内部资源,拓展业务范围,让公交服务触达城市的各个角落,不断增强企业自身“造血”功能,“公交+”产业板块年收入规模超过6亿元。

在“公交+维保”领域,济南公交化身“汽车管家”,开设9家汽车服务门店、1条汽车检测线。从日常保养到故障维修,再到车辆检测,济南公交提供“一条龙”全生命周期汽车服务。打造“公交+能源”品牌,向社会开放自有能源体系,包括加油、加气及充电能源供应板块,目前济南公交共有6座加油站、8座对外充电站,年能源销售收入1.7亿元。此外,济南公交开展“公交+餐饮”生活服务,成立了10家餐饮门店及2家超市。

济南公交还担当起“文化使者”重任,打造“公交+文创”新高地,设计出“把子肉卡”“油旋卡”等创意十足的交通卡,将济南特色美食与出行紧密相连,成为游客和市民竞相收藏的热门文创产品。同时,济南公交开发了融合城市符号与地域特色的公交文化产品,在泉城公共交通博物馆内,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吸引着众多参观者的目光,让人们在出行之余,更深入地了解济南的历史文化底蕴。

建立融合发展机制提升换乘接驳效率

今年,“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倡导绿色低碳出行”被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济南市以全面提升公共交通服务品质为核心,构建‘公交+轨道+慢行’绿色出行服务体系,推动绿色出行水平与城市交通运行效率同步提升。”济南市城乡交通运输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闫卓然表示。

为了让这一绿色出行服务体系落地生根,济南市建立了城市公共交通融合发展工作机制。各部门紧密协作,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为公交、轨道与慢行交通的协同发展提供坚实保障。2022年以来,济南累计开通优化公交线路220条、填补公交空白284.3公里,218条线路与46个轨道站点接驳、占线路总数53.6%;整治轨道站点41个,配套建设非机动车停车区149处、停车位约2万个。今年上半年,济南主城区交通拥堵指数较2024年下半年下降2.3%。

在优化公交地铁接驳方面,济南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下足功夫。一方面,调整和新增公交线路,重点加密地铁沿线及换乘站点的公交线路,提高接驳覆盖率。另一方面,精心优化公交线路走向,去除冗余部分,让每一条线路都能充分发挥作用,提升整体交通资源的利用率。在站点接驳优化上,新建或迁建公交站点,力求公交站点与地铁站距离小于50米,从规划源头减少市民换乘的步行距离。在济南地铁2号线鲍山站附近,公交站点重新规划设置,不仅距离地铁站更近,还配备了清晰的指示牌和换乘指南,大大提高了换乘效率。

济南市城乡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海军介绍,为实现“高铁不到站、飞机不落地,公交不收车”和“轨道送到站、公交送到家”,济南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持续完善综合交通枢纽换乘体系:济南东站实现高铁换乘轨道单向免安检,增设高铁进站快速通道;启动济南西站交通组织优化提升项目,系统提升济南西站枢纽功能;增强高铁、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的客流、运营信息互通与调度协同。2024年11月,济南地铁3号线二期正式通车运营,标志着济南正式步入“空轨换乘”时代,不仅丰富了市民的出行选择,更密切了遥墙机场片区与济南中心城区的联系。

编辑:刘文超

责编:何宇

审核:闫新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