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大学博物馆:突破“零散活动”思维 树立“大科普”理念

2025-09-25 21:41:23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侯建民 -标准+

交通运输科普工作是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服务交通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中国民航大学博物馆作为国家交通运输科普基地,以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资源,积极投身于航空文化的传播与普及。

学校博物馆紧跟国家《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依托学校深厚的民航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航空资源,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制订了一系列科普工作规划和激励机制,使科普工作从软任务变为硬指标。

交通运输行业的大型设备、历史遗存本身就是最生动的科普载体。学校博物馆利用6万平方米停机坪、25架实体飞机及投资4700万元建成的虚拟仿真教学中心,开发公益科普讲解、航空文物基础保护、航空文创产品实践等多元化项目,构建“一体两翼三方向”的公益科普服务体系。不仅提升科普内容的丰富性和趣味性,还增强了参观者的互动体验和参与感,实现“看得见、摸得着、玩得转”的深度参与。建议全行业梳理可用于科普的历史机型、退役设备、重大工程遗址等资源清单;推广“实物+虚拟+实训”三位一体展示模式,建设一批国家级交通运输科普主题公园。

科普质量取决于人才厚度,建立专业团队与志愿力量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至关重要。学校博物馆组建“教师指导+学生主力”的志愿宣讲队,组建“航空文化”等社团培养储备人才,形成“老带新、传帮带”的人才梯队。建议设置交通运输科普专业选修课,开设科技传播课程模块;实施“银龄科普专家”计划,充分利用退休教师、工程师、飞行员等宝贵资源,开展科普讲解、讲座等活动。

科学的考核导向是科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学校博物馆将科普工作量纳入教师考核评价,把学生参与科普计入社会实践学分,形成双向激励。建议制定交通运输科普场馆分级评定标准,定期开展效能评估;设置交通运输科普相关奖项,表彰优秀作品与个人。

面向未来,学校博物馆将以“大科普”理念融入交通运输科普工作格局,为交通强国建设凝聚最广泛的社会共识。


编辑:李铭涵

责编:

审核:梁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