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脚下筑通途

2025-10-14 09:45:19 来源: 作者: -标准+

日前,由中铁建工集团承建的G577线精河至伊宁公路SG-1标段进入贯通冲刺阶段,预计10月底完工,成为全线首个贯通的标段。

擘画区域交通新蓝图

G577线精河至伊宁公路,是新疆路网规划中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重要动脉。项目全长92.545公里,按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标准建设,设计时速100公里,路基宽度26米。起点位于精河县沙山子西南侧,与连霍高速公路G30无缝对接;终点止于尼勒克县苏布台乡南侧,与一级公路G578线相连。建成后,它将成为继果子沟大桥之后,进出伊犁河谷的第二条“生命通道”。

“通车后,伊宁至乌鲁木齐车程将从6小时压缩至4小时,避开果子沟自然灾害高发区,实现全年安全通行。”中铁建工G577线SG-1标项目经理王宇飞介绍,“更重要的是,这条公路将打通伊犁河谷与博州、南疆的物流堵点,预计带动沿线旅游收入显著增长,枸杞、纺织等产业物流成本大幅降低,成为乡村振兴的‘加速器’。”

中铁建工集团承建的SG-1标段,是整个项目的“东大门”,全长25.309公里,起于精河县沙山子西南侧的G30连霍高速公路沙山子互通立交,起点距连霍高速约8公里,止于尼勒克县会岸,与后续标段顺接。标段内新龙口特大桥全长5596.5米,是目前新疆最长的公路桥梁。线路自东向西依次穿越天山北麓山前冲积平原、阿卡尔河河谷等特殊地貌,途经盐渍土、泥石流、危岩和崩塌、碎落岩堆等不良地质,承担着路基土石方开挖回填、桥梁桩基及上部结构架设、路基土石方等施工任务,施工难度大。

突破复杂地质与气候困境

SG-1标段的建设之路,从一开始就充满挑战。“这里的土软得像泡透的馒头,刚用旋挖钻挖好孔,转个身就塌了。”项目副经理刘志强回忆,最急的一次,30米深的孔两小时内陷了一半。团队反复试验,最终换用冲击钻“以力破软”,还创新用片石黏土回填孔壁、加长钢护筒。通过这些技术改进,成功解决塌孔问题。

线路还要穿过多处“敏感区”,阿卡尔水电站水坝、地下暗渠是重中之重。“水坝连着下游千亩农田,动错一毫米都不行。”项目总工程师张克帆说,团队联合水利专家跑了10多趟现场,建三维地质模型把坝体结构、暗渠走向标得一清二楚。施工时弃用爆破,改用机械破碎“慢工细作”,再用钢板覆盖与混凝土包裹加固坝体。“就像给水坝装了‘防护网’,既没影响灌溉,桩基也顺利打完了。”如今,标段286根桩基全合格,筑牢了大桥根基。

墩柱施工又遇新挑战,1868节圆墩柱突然设计变更,精度要求更高。“这么多墩柱,按老办法干肯定出错。”张克帆起初犯愁。团队用BIM技术在电脑上“预演”施工,提前揪出垂直度控制难点,再用高精度测量机器人作业,误差压到1毫米内。“最后全标段墩柱合格率100%,在全线拿了第一!”张克帆难掩自豪。

沿线崩坡积体、泥石流频发,团队也早有应对,坡上修截水沟拦雨水,打抗滑桩固定土体,坡脚砌挡土墙。“去年暴雨,碎石全被挡住了,工地一点事没有。”张克帆回忆。

项目所在地气候极端恶劣,夏季极端高温超40℃,冬季极端低温达-34℃,一年里188天都刮大风,极端温差更是高达43℃。“夏天摸钢筋能粘掉手套,冬天全站仪揣怀里捂热十分钟才能开机,大风天站在工地上,安全帽都得攥紧了!”测量员赵晓康满是切身感受。

为因对挑战,建设团队实施“动态工期管理法”,通过24小时轮班制、多工序穿插作业,精准抢抓黄金施工期,最大化提升时间利用率;针对雨季前的关键窗口期,提前完成河道改移、涵洞修筑等防汛工程,筑牢汛期安全防线;同时,针对频发的大风天气建立气象预警机制,实时动态调整施工计划,确保桩基浇筑、箱梁吊装等关键工序不受极端气候干扰。靠着这些科学办法,工程始终稳步推进。

智能建造提升工程效能

“你看这个屏幕,拌合站的每一方混凝土配比、每一根钢筋的进场时间,都能实时看到。”张克帆指着监控大屏介绍,中铁建工自主研发的智慧工地管理平台,就像给工程装了“大脑”,“以前靠人盯,难免有疏漏;现在数据实时传输,一旦配比超标、钢筋不合格,系统立刻报警,比人工靠谱多了。”

在预制梁场,工人党国栋正在操作走形式液压模板,“以前拆模板要4个人抬,现在按个按钮就能自动开合,一天能多生产2片梁。”旁边的自动喷淋养生系统更让他省心,“不用再提着水管浇,系统会根据温度湿度调水量,梁的强度比以前还高。”

桥面铺装环节,三维激光摊铺机正在作业,机身两侧的激光探头不停扫描。“以前铺桥面靠尺子量,误差能有1厘米;现在机器自动找平,误差不超过3毫米。”操作手宋文平笑着说,“走在刚铺好的桥面上,脚感都不一样,以后车开上去肯定稳。”

智能技术不仅提效,还能降本。“用水方面,我们装了循环水箱,喷淋降尘、养护用的水,沉淀过滤后能重复用,连雨水都收集起来‘二次上岗’,一年能省1万吨水。”张克帆说,截至目前,项目部靠智能建造和技术创新,已斩获1项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2篇国家级期刊论文,还有9项新疆自治区“五小”创新成果,“这些成果不是纸上谈兵,是实实在在能用在工地上的‘好点子’。”

守护生态与生产底线

“安全这根弦,一刻都不能松。”项目安质部长周昌林翻着安全培训记录说,四年下来,项目部累计开展218场安全培训,覆盖5300人次,特种作业人员持证率100%。

针对高空作业、支架施工等风险点,团队还创新了20多项安全防护装置:装配式梯笼代替传统脚手架,既稳固又好拆;盖梁上装生命绳,工人作业时系上安全带,相当于多了“一道保险”;组合式卸落块能精准控制支架下降速度,避免梁体开裂。“四年施工零事故,靠的就是这些‘笨办法’加‘巧心思’。”周昌林说。

在戈壁荒漠施工,生态保护同样重要。“刚开工时,附近牧民跟我们说,别把草都压坏了。”周昌林说,为了保护生态,他们把施工废料分类回收,95%的废料能再利用,“比如碎混凝土打成骨料,能铺临时便道;钢筋头熔了能做预埋件。”临时用地完工后,还会复垦种上梭梭、红柳,“现在复垦面积超5万平方米,去年春天,有牧民跟我说,看到我们种的梭梭发了芽,心里特别高兴。”

建设者群像

在荣誉背后,是建设者们鲜为人知的坚守。项目驻地初期无水无电,SG-1标建设者每日从13公里外的泉眼运水,保障700人生活需求;夏季地表温度超40℃,工人皮肤晒得发红仍坚持作业;冬季零下30℃严寒中,测量员在积雪中完成精密勘测。四年间,建设者们克服无水、无电、无通讯“三无”困境,只为打通这条边疆发展的“幸福路”。

目前,SG-1标项目工程总进度已达到98%。剩余伸缩缝施工正在进行中。

“这条路上,有汉维职工一起攻克的难题,有建设者和牧民互助的温情,它不仅是一条交通线,更是一条民族团结线、经济发展线。”项目书记李树林满怀期待。

天山脚下,这条承载着千年丝路记忆的现代通道,即将迎来通车时刻。当车轮驶过新龙口特大桥,穿过戈壁与河谷,连接起城市与乡村,它不仅会成为新疆交通网的“硬脊梁”,更会成为“一带一路”倡议在边疆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

编辑:张艺言

责编:站雅凌

审核: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