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多式联运发展步入快车道。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集装箱多式联运量约12473万标箱,同比增长15.6%;2020—2024年,集装箱多式联运量增速分别为21.6%、20.2%、18.4%、15.3%、15.6%,年均增长17.4%;公铁联运、空陆联运、江(河)海联运等多元化联运模式正在成为新的增长极。
亮眼成绩的取得,与货物多式联运标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密不可分。在交通运输部指导下,全国综合交通运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简称综合运输标委会)紧紧围绕行业发展需求,组织制定并发布了40余项货物多式联运国家和行业标准,织就了一张覆盖全链条、衔接各环节的标准网络,为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规范枢纽建设 运输核心“强”起来
综合货运枢纽是多式联运的“心脏”,承担着多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的重任,其标准化建设水平直接影响整个物流网络的运行效率。
由综合运输标委会编制发布的《综合货运枢纽分类与基本要求》,为不同类型的枢纽进行了精准“画像”。该标准根据综合货运枢纽承担的主要运输方式组合,将综合货运枢纽分为公路运输主导型、铁路运输主导型、水路运输主导型、航空运输主导型4类,并从设施配置、交通组织、信息化建设等维度划定“硬指标”,为我国综合货运枢纽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综合货运枢纽到底应如何建设、如何运营?《综合货运枢纽设计规范》给出了答案。该标准根据“统一协调、总体最优、集约高效、适度超前”的原则,对综合货运枢纽的总体设计、换装工艺、换装作业区布置、集疏运设施与内部交通、生产辅助及管理服务设施等提出了具体技术要求,为枢纽建设装上了“指南针”。标准发布实施后,有效提高我国综合货运枢纽规划设计、建设与运营管理水平,提升枢纽综合服务能力和辐射效能。
在明确综合货运枢纽通用设计要求的同时,针对不同运输方式组合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也相继出台,细化了关键环节的技术规范。
《铁路专用线与港口衔接工程建设与运营技术规范》聚焦铁路专用线与港口一体化衔接的关键环节,规定了铁路专用线与港口衔接的总体布局、换装工艺、信息系统和运营管理等相关要求,有力提升铁路与港口从规划设计到建设运营的全生命周期业务水平。
作为行业第一个有关货物多式联运基础设施的标准,《公铁联运货运枢纽功能区布设规范》,首次明确了公铁联运货运枢纽、公铁联运货运枢纽功能区的概念和内涵,并规定了联运作业区、仓储区、停车区及配套设施等各功能区布设的技术要求,在加快公铁联运枢纽合理建设和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统一单证规则 业务流程“顺”起来
今年5月,全国首趟“一单制”跨境铁海联运班列满载商品车和汽车零配件,自烟台港入境后,换乘铁路运输发往新疆喀什口岸,最终运往吉尔吉斯斯坦。全程只需一张货运单据,即可实现跨境货物国际海运与国内铁路的无缝衔接,较过去运输时间压缩30%。
近年来,“一单制”逐渐成为我国多式联运发展的重中之重。推动这一实践的深层内核,是一系列货物多式联运作业服务标准的编制与落地。
2024年12月1日,由综合运输标委会研究编制的国家标准《集装箱多式联运运单》实施,明确了运单作为多式联运合同凭证或组成部分的法律性质,并规范了货物信息、参与方信息及运输详情等内容的记载要求,为集装箱多式联运各运输方式运单实现统一,达成“一次委托、一次付费、一单到底”,推动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提供了有效助力。
针对实际运行中存在的单证业务流程不清晰、流转不规范、作业不统一等问题,综合运输标委会开展《多式联运单证业务流程规范》研究,明确多式联运单证业务流程的基本要求和单证信息,同时细化公铁联运、铁水联运、空陆联运等典型场景下的单证业务流程规范。该标准实施后,将助推现有“一单制”单证格式等标准的推广和优化调整,进一步促进多式联运“一单制”服务模式的推广应用。
在这些标准编制之前,一系列针对具体货类与联运模式作业服务的专项标准已率先发布实施,在打通多式联运衔接堵点、规范作业流程、保障运输效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商品车多式联运交接单》规范了多式联运交接单证的内容、规格、填写方式和使用要求,为商品车在贸易与运输过程中的组织提供了有效的管理手段;《空陆联运集装货物转运操作规范》围绕空陆联运集装货物转运全流程,明确操作流程标准、安全管控要求、设备技术要求,推动我国空陆联运体系逐步形成“设备适配、流程统一、安全高效”的发展格局。
共享信息数据 管理效能“高”起来
在数字化时代,信息共享成为提升多式联运效能的关键驱动力。
今年8月29日,中老铁路国际多式联运信息服务平台上线运营。该平台创新构建“一单制”“一箱制”服务模式,集成订单管理、智能调度、通关服务等12项核心功能,实现运输自动化率超80%、货物追踪实时化100%。成果的取得,离不开信息化相关标准体系的支撑。
聚焦多式联运信息互联共享,综合运输标委会在充分调研多式联运业务流程、信息平台建设以及不同运输方式单证流转方式等的基础上,参考借鉴国际相关技术标准,研究编制交通运输行业标准《国内集装箱多式联运电子运单》,打通多式联运信息壁垒,促进多式联运运单电子化,推动货物从起点到终点的全程动态追踪与可视化管控。
作为连接海洋运输与铁路运输的高效物流模式,海铁联运发展水平关乎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效能与韧性。为破解海运与铁路业务流程、数据标准、信息系统等方面差异带来的信息共享难题,综合运输标委会积极推进关键业务环节的标准化建设,制定实施《海铁联运列车磅单报文》《海铁联运需求车提报报文》《海铁联运列车运行与货物追踪接口》三项技术标准。
其中,《海铁联运列车磅单报文》明确了列车在港口站称重后生成的重量信息电子数据交换格式与内容;《海铁联运需求车提报报文》规范了港口向铁路部门提报所需车皮需求的信息格式;《海铁联运列车运行与货物追踪接口》定义了列车运行与货物动态追踪所使用的系统数据交换接口协议及内容。三项标准构建了高效、透明、协同的数据交换体系,实现了海铁联运业务流程中关键信息的自动交互与无缝流转,有力提升了整体运行效率。
标准化的价值同样体现在铁路快件运输等领域。于2022年发布实施的《快件铁路运输安检数据交换规范》,解决了快件服务组和铁路运输企业等部门数据源交互问题,不仅为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提供了基础数据,更为快递行业与铁路运输行业的协同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引导新兴业态 产业发展“稳”起来
随着物流行业的创新发展,新能源货物运输、无人机物流等新业态层出不穷。标准化工作的及时跟进,为这些新兴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动力锂电池产业迎来快速发展。作为第9类危险货物,动力锂电池在运输过程中存在一定安全风险,同时,不同运输方式间运输技术要求缺乏衔接,制约着多式联运“一站式”运输的高效运行。因此,加快构建相应的运输条件技术要求体系,成为保障动力锂电池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
综合运输标委会组织编制《动力锂电池运输安全及多式联运技术要求》,创新建立动力锂电池运输分级标准,完善安全性能试验要求、包装技术要求及运输托运条件。同时,还通过明确托运文件清单、推动信息化手段使用,实现各运输方式间的信息共享,有效破解多式联运中衔接不畅的问题。
当前,低空经济发展备受关注,低空物流作为其关键组成部分,正凭借以无人机为代表的运载工具,推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系统解决标准建设滞后带来的无人机物流业务与现有快递体系相互割裂、空网联动时效优势难以发挥、应用范围拓展受限等问题,综合运输标委会针对性研制《无人机物流配送运行要求》,从无人机物流配送的基本要求、场地设施要求、作业要求、信息交互和安全要求五大方面,构建了覆盖支线与末端无人机物流全运行流程的标准体系,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操作手册”。
该标准实施以来,我国无人机物流产业规范化水平显著提升,标准化红利在城乡日常配送与应急救援等多场景持续释放。顺丰“丰翼无人机”通过落实标准要求,已实现快速装载起飞,运营效率较此前提升40%。
从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到作业流程的优化再造,从信息数据的互联互通,到新兴业态的规范引导,多式联运标准体系的建设正推动着我国物流业向更安全、更高效、更智能、更绿色的方向迈进。
未来,综合运输标委会将继续紧扣行业发展前沿与技术变革趋势,不断完善和优化货物多式联运标准体系,充分发挥标准化对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益的支撑作用,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贡献更大的标准力量。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由 综合运输标委会 提供
综合运输标委会简介
综合运输标委会是2018年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的综合性、跨领域、跨行业的标准化技术组织,秘书处设在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主要负责组织制修订两种及以上运输方式协调衔接和共同使用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内容涉及综合客运枢纽、综合货运枢纽、复合通道及交叉设施、旅客联程运输、货物多式联运衔接、运载单元、专用载运工具等。自成立以来,综合运输标委会围绕行业发展需求,系统规划标准体系,积极协调铁路、公路、水运、航空、邮政等不同运输方式领域的技术力量与专业资源,着力破解长期以来制约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标准缺失、规则冲突、衔接不畅等瓶颈问题。截至目前,已发布69项综合交通运输领域国家和行业标准,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重点标准概览
《综合货运枢纽设计规范》
交通运输行业标准,2023年11月24日发布,2024年3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强调各运输方式站场、换装作业场地在布局规划、设计及建设方面的统一性、协同性,从货物装卸工艺、换装工艺、运输工艺一体化角度,归纳出不同货物的换装作业工艺流程;强调枢纽集疏运系统与作业能力的协调协同,从枢纽集疏运系统和内部交通与枢纽作业能力间的协调协同、枢纽集疏运系统与外部综合运输网间的高效衔接、枢纽集疏运系统与枢纽内部交通间的一体融合3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强调枢纽交通运输功能与海关监管、邮件快件、仓储、城市配送、冷链等现代物流功能的统筹发展;强调枢纽绿色低碳、智慧智能发展。
《铁路专用线与港口衔接工程建设与运营技术规范》
交通运输行业标准,2025年8月29日发布,将于2025年12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涉及集装箱、干散堆装货物、商品汽车、成件包装和长大笨重货物等5种铁水联运货类,聚焦港口站、铁水联运作业区、共享堆场的一体化布局,强化铁水联运作业区在建设与运营方面的统一性、协同性;以实现货物快速中转、降低运营成本为核心,强化一体化换装工艺;强调深化信息交换共享,根据铁水联运需求确定业务应用、数据管理、设施设备、信息交换、安全管理等系统功能模块;强调运营组织协同、调度集中统一,要求加强作业流线设计,优化作业组织。
《集装箱多式联运运单》
国家标准,2024年8月23日发布,2024年12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聚焦运单法律性质的明晰,通过集装箱多式联运运单背面条款、须知或服务协议明确多式联运经营人、托运人、各区段承运人、收货人4类主体的权利和责任框架。该标准强调运单内容的整合调优,基于与不同运输方式运单并行使用思想,设计集装箱多式联运运单内容,共4类主体17个主要信息项;强调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有效衔接,突出多式联运经营人在多式联运中的主体地位,链接、联动各区段承运人,实现多式联运经营人与各区段承运人有效分工和高效对接。
《国内集装箱多式联运电子运单》
交通运输行业标准,2019年3月15日发布,2019年7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以同期制定的《国内集装箱多式联运运单》中的数据内容为基础,对纸面单证中的数据进行电子化,形成统一的多式联运电子运单标准。该标准业务用例强调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明确国内集装箱多式联运业务的参与方,规定电子运单功能,并给出信息流程;设计原则体现规范性和灵活性,突出业务层面的要求,包括一张电子运单对应一票托运货物、不存在多次分包等,同时强调电子运单的业务范围,确保使用过程规范;信息内容突出全面性和兼容性,包括单证、参与方信息、地点信息、期限信息、托运信息、运输服务信息、费用信息和签名信息8项,涵盖多式联运参与方之间运输业务信息的全部内容。
《动力锂电池运输安全及多式联运技术要求》
国家标准,2025年8月1日发布,将于2026年2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聚焦表征锂电池安全特定的关键指标——锂电池荷电状态(SOC)、是否通过热失控试验和锂电池使用状态,将动力锂电池划分为A、B、C三个运输等级;完善锂电池安全性能试验要求、包装技术要求,统一包装标记和标志要求,统筹规范运输托运条件,强化动力锂电池运输源头管理;针对危险货物多式联运的特殊性,提出托运文件清单并明确按照涉及的运输方式中要求最高的标准实施;健全动力锂电池豁免运输管理,明确道路运输可不作为危险货物运输的动力锂电池需满足的条件及其运输标记要求。
编辑:胖雨珊
责编:胖雨珊
审核:梁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