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云南省普洱市南屏镇南岛河村白沙坡小组,群山环绕,云雾氤氲,主干道旁一间烘焙店里,村民罗亚琼正在烤面包,为新的一天接待游客做准备。“以前主要靠种咖啡豆生活,现在却能经常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她笑着感叹。
“咖旅”融合 走向世界
罗亚琼一家生活的改变,得益于村旁铺展的中老铁路。这条大动脉,让养在深闺的“咖啡村”走向世界。
南岛河村地处普洱咖啡核心产区,在海拔900米至1500米的坡地上,咖啡树郁郁葱葱。中老铁路开通前,“酒香也怕巷子深”是当地咖啡产业的真实写照。中老铁路开通后,距离普洱站仅十余分钟车程的南岛河村,敏锐抓住机遇,逐渐成为“咖旅”融合的示范村。
普洱站是中老昆万线玉磨段的重要枢纽,今年以来,截至10月13日已累计到发旅客369.7万人次,日均发送6293人次。大量游客涌入,为南岛河村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2024年,依托铁路带来的客流优势,白沙坡小组全力推进咖啡文化乡村振兴示范项目,整合6100万元资金,建成集咖啡品鉴、文化展示、旅游观光、乡村民宿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让昔日偏僻的山村走进大众视野,当年为小组村民分红40万元。
“没有交通的便利,谁愿意走进偏僻山村?”项目负责人代晓燕说,现在,游客们可以到村里的咖啡园亲手采摘咖啡豆,在“绝版木刻”工坊、佤族织锦工坊体验手工技艺,再到烘焙店品尝咖啡、茶和甜点。
罗亚琼谈起家中生意,笑容满面:“以前看天吃饭,就靠种地,每月大概有一两千的收入。中老铁路通了之后,我和运营公司合作开起了民宿和烘焙店,每个月固定分红,加上种地,每月大概有四五千的收入。游客多了,收入多了,我的腰板挺得更直了。期待中老铁路为我们带来更多客源。”
毕业后想从事跟中文有关的工作
当咖啡的醇香随着中老铁路飘向远方,这条钢铁动脉也为中老两国青年的求学路铺就坦途。
在普洱站内,20岁的老挝留学生威来赛正用流利的中文进行自我介绍。来自老挝乌多姆赛的他坦言:“如果没有中老铁路,我可能不会来中国留学。”
威来赛是普洱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普洱学院是云南省属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开设老挝语、缅甸语、泰语等专业,能够服务南亚、东南亚人才培养需求。
威来赛回忆,2015年舅舅到昆明读书时,坐大巴车需要两三天;而现在,他从家出发,十几分钟到达中老铁路老挝段孟赛站,乘火车五六个小时就能抵达普洱站,票价173元人民币。“寒暑假我经常回家,非常方便。我们学院有上百名老挝同学,都是因为中老铁路开通后有便利条件才来中国的。”
威来赛的家乡也因中老铁路发生着变化。“以前家乡人基本不会说中文,现在很多人都会讲一两句。”他说,中老铁路开通后,孟赛站附近开了很多便利店,中国游客多了,去做生意的更多了,家乡的木薯粉等农产品通过铁路销往中国,村民收入增加了不少。
“很多家长开始让孩子学中文,补习班最小的学生才11岁,家人和朋友都觉得我能来中国读书是很好的事情。”威来赛流露出自豪的神色。
谈及以后的职业规划,他憧憬地说:“毕业以后想回家从事跟中文有关的工作,做中文翻译或是老师。中老铁路开通之后这类工作比较有前景,工资比家乡平均收入高一两倍。”
这种变化,也从曾于老挝留学、现于普洱学院老挝语专业就读的刘洁莹口中得到印证。在两国上过学的她深有体会:“老挝的中文培训机构特别多,常常坐满学员。学长学姐们很多在老挝的中资企业做翻译,或者从事中文教育,工资比当地其他工作高一两倍。”她选择学习这个专业,正是看中了跨境就业机遇。
中老铁路开通,让普洱的咖啡香飘得更远,也让中老青年的梦想靠得更近,当咖啡的醇香与中文的韵律在钢轨上交织,中老铁路已成为两国人民共赴美好生活的“幸福路”。
编辑:董子莹
责编:张艺言
审核: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