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梧桐树荫覆盖的街道上,共享单车在早晚高峰的人流中平稳流转。这份从容的背后,凝聚了上海这座城市多年的治理智慧。通过法制及规则作为尺度,以共商共治为方法。作为一座特大城市,上海不仅在“便利与秩序”间寻求了平衡也将骑行文化融入海派生活。

精细管理 做优服务
《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颁布以后,上海共享单车行业的管理进入有法可依的阶段,但除了法制保障外,作为超大型城市,共享单车治理的背后,是城市综合治理能力的系统性考验。上海则通过党建引领、分类分级、技术手段实现单车精细化管理。
上海根据城市数据、区域特点及点位位置情况采用差异化治理,借助行业信息平台、电子围栏、精准调度等技术手段对潮汐点位进行专项治理,通过因格施政、多格合一的管理模式形成定制解决方案。实现资源整合和效能提升。经过系统治理,单车企业运维效率大幅度提升,重点区域信访投诉量减少,停放秩序明显改善。
随着中国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正式实施,越来越多的国际旅客将上海作为登陆中国第一站,也将骑车游上海纳入自己的行程单,沉浸体验上海的街头巷尾,感受上海的温度。
为方便外籍人士使用共享单车,上海市推出简易认证程序,进行护照认证和支付卡绑定,便利的举措吸引了更多外国友人体验,一系列良好体验更是赢得了国际旅客的广泛赞誉和积极传播。
共商共治 达成秩序与便捷的平衡
上海共享单车日均使用量超过200万人次。在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需求的同时,不同语境下也出现多方矛盾与挑战,管理制度需主动跨前一步,兼具前瞻性和全面性。这种背景下,积极构建企业、政府、市民多方参与的治理共同体,听多方声音,形成共建共治格局。
上海交通管理部门积极搭建多层次民主沟通平台,引导企业、市民、媒体参与治理讨论。在讨论中一位基层管理人员说:“作为用户我恨不得把车停进小区,而作为管理人员,我有义务管理好小区秩序,在这个问题上自律和他律需要结合才能为更多人带来便利。”不少市民表示“上海的城市文化是讲规则、讲秩序。这种秩序感也让我们理解遵守停放规则的背后是为大家创造有序的环境。”共享单车企业则表示理解大家希望能在使用单车时更加便利的诉求,会根据需求对点位实施动态调整,和各部门及市民积极联动,推动规则设置得更加合理便民。
编辑:池雨溪
责编:焦杨
审核:郭一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