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滇东北乌蒙山区,养护工王文贵黑夜中迅速设置路障,在山体塌方前成功拦截5车10余人。11月,滇南横断山脉地区,持续强降雨引发山体滑坡,南景高速公路发生路基滑移。险情之下,当地政府、交警、路政和道路运营单位迅速启动联勤联动机制,安全转移30余名群众与12辆车辆。
两场险情,一套机制。这一北一南的“零伤亡”应急,共同验证了汛期安全“叫应”机制的云南实践。
养护工王文贵的有效处置,是“叫应”机制在基层末梢被成功激活的例证。无数个像王文贵这样的基层“哨兵”,凭借职业敏感与岗位责任感,让“险情异动第一时间被发现”成为可能。他的行动,深刻诠释了机制中“谁来发现、谁来预警”的初始环节,如何在个体身上得到规范执行。
而横断山脉腹地南景高速公路路基滑移险情的成功处置,则印证了“叫应”机制体系化运作的强大效能。这套“发现—核查—研判—处置”的闭环流程,展现了对重大风险的全链路掌控能力。如果说王文贵的行动是“点上的突破”,体现了机制的敏锐触角;那么此次路基滑移险情的处置就是“面上的掌控”,彰显了体系协同应对复杂地质灾害的强大效能。
纵观多次险情的成功处置,“叫应”机制的核心价值愈发清晰:“叫”是预警的起点,是技术的锋芒;“应”是责任的落地,是体系的回响。它既是“人防+技防”的有机融合,也是“个体担当+体系支撑”的精准联动。王文贵的操作是“人防”的基石,南景高速公路的技术监测是“技防”的延伸,二者共同构成风险发现的“双保险”。而从基层核查到上级决策的快速流转,更为一线工作人员履职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后盾。
当前云南汛期尚未结束,安全挑战依然严峻。也正因如此,这两场跨越时空的成功处置才更具启示——安全,不是偶然的幸运,而是由无数个尽职的“哨兵”和一套“叫得应”的体系共同编织的必然结果。从“哨兵”的尽职到“体系”的响应,云南的实践表明:唯有将机制深植于每一个岗位,才能在风雨持续的考验中,守护生命周全,交出经得起检验的安全答卷。
编辑:翟慧
责编:翟慧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