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公路建设向深,伦理关切不可缺位

2025-11-13 10:22:09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蔚欣欣 李柏丹 韩亚楠 -标准+

当前,我国智慧公路建设正处于从试点示范迈向规模化部署的关键时期。根据今年9月印发的《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我国已批准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车型的生产准入并启动商业化试点。智慧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同步快速推进。据统计,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已有超过20个省份密集开展智慧公路试点建设,完成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的公路里程超过7600公里,首批L3级自动驾驶试点区域已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多个地区落地。

与此同时,智能网联技术的深度应用正在引发一系列深刻的社会伦理挑战。如何在保持快速发展势头的同时,前瞻性地预见并妥善应对这些伦理问题,已成为摆在行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重新定义驾驶权责

随着自动驾驶级别的提升,驾驶任务在人机之间动态分配的“协同驾驶”模式正逐渐成为主流。这一转变带来的核心挑战在于人机信任关系的重构和权责边界的模糊化。根据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SAE)的分级标准,在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系统中,车辆与驾驶员之间的控制权交接已成为影响道路安全的关键因素。在欧洲,一些国家已开始探讨“驾驶权”的概念,思考在高度自动化交通环境中如何保障公民的驾驶选择权。这种文化层面的转变需要在推进技术应用时给予充分重视。

在技术标准层面,亟须建立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情境感知交互机制。具体而言,应开发能够综合评估驾驶员状态和外部环境风险的智能系统。同时,推行“预警准备—辅助交接—强制接管”的渐进式交接策略,确保驾驶员获得足够的适应时间。建议参考航空领域的经验,建立标准化的交接流程和时间要求。

在规范制度层面,建议加快制定统一的人机交互标准。这一标准应涵盖不同车型的预警方式、交接流程和显示界面等关键要素,以降低驾驶员的学习成本和混淆风险。同时,需要建立科学的驾驶权责认定框架,明确不同自动化级别下的人机责任划分原则。这一框架应当充分考虑我国道路交通的实际情况,并与现行法律法规相衔接。

在社会引导层面,建议在特定路段规划“人工驾驶体验区”。这既能满足多样化的出行需求,也能为系统失效情况提供必要的备份能力。此外,需要系统开展公众教育工作,通过驾校培训、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让驾驶员掌握与自动驾驶系统协同工作的正确方法。

明确公路数据共享使用规则

数据治理问题的影响已超越单纯的技术范畴,深入到了权利界定和产业格局的核心层面。当前,我国的智慧公路数据治理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缺乏统一的数据分类分级标准;另一方面,数据资源持有权等关键权利的法律界定尚不清晰。这不仅可能损害个人权益,也会阻碍数据的合法流通和价值挖掘。特别是在车路协同场景下,涉及多方主体的数据共享和利用,更需要明确的权利边界和使用规则。

基于对问题的深入分析,建议采取以下创新措施:

一是构建标准统一、分层解耦、融合集成的数字底座。通过建设统一架构的智慧公路数据基础设施,实现数据的全流程标准化与模块化管理,支持各类业务系统的灵活接入与协同运行。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边缘计算在智慧公路系统中的规模化部署,使数据在采集端就能完成必要的处理和匿名化操作。同时,积极探索联邦学习等创新技术的应用,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的目标。目前,我国已在京雄高速公路等智慧公路试点项目中应用这些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是制度体系建设。建立科学完善的数据分类分级体系。具体而言,可将交通数据划分为控制安全类等不同类别,实施差异化的管控策略。同时,要推行完善的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权经营权授权机制,通过标准化、便捷化的授权流程,赋予各方主体在合法合规前提下对数据的使用与经营权利。

三是产业治理创新。建议由相关行业协会牵头,制定行业数据自律公约。这一公约应明确数据采集、存储、使用和销毁的全流程规范,为后续立法工作提供实践基础。同时,要着力培育数据可信流通环境,通过区块链等创新技术建立可追溯、可审计的数据流通机制。

重塑公路社会连接价值

公路不仅是交通通道,也是重要的社会交往空间。这一特性在我国表现得尤为明显:货车司机间通过灯光信号建立的默契配合,服务区内旅客间的短暂交流等,这些基于物理共处的“弱连接”社交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公路文化。然而,智能网联技术的普及正在深刻改变这一传统。车对车通信技术虽然用高效的数据交换提升了通行效率,但也取代了富含情感的鸣笛致意等传统交互方式。这种变化影响的不仅是微观体验,更深层次上,它关系到维系整个交通系统顺畅、安全与韧性的社会根基。

为重塑公路的社会连接价值,可从三个维度展开探索:

一是空间重构。着力推进服务区的功能升级和转型。具体而言,要将服务区从单纯的休息站点升级为“出行生活中心”,通过合理规划和服务创新,整合能源补给、信息交互、休闲社交、文化体验等多元功能。

二是技术赋能。开发面向特定场景的社交服务工具。针对货车司机、自驾游客等不同群体的需求特点,设计安全、便捷的通信和组队系统。在重要交通走廊部署增强现实(AR)导览系统,通过技术创新将单调的行车过程转变为沉浸式的文化探索体验。

三是产业融合。深化“交通+文旅”的融合发展。通过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将交通基础设施转变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同时,要基于交通流量的数字化运营,积极培育路域经济新业态,不断丰富出行场景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智慧公路的未来不仅取决于技术创新,更取决于我们能否在效率与公平、自由与安全、创新与规范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这需要政府、产业界、学术界和公众的共同努力,确立“以人为本”的智慧公路发展理念、构建“技术—制度—文化”协同发展的治理框架、建立“前瞻研判—动态调整”的治理机制以及特别重视标准规范的引领作用,才能最终构建一个既智能又包容、既高效又温暖的未来出行图景。

第一作者蔚欣欣为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中国公路学会交通文化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科协“科普中国”专家

编辑:翟慧

责编:翟慧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