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和储能锂电池道路运输有条件豁免试点”启动

2025-11-14 19:52:17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苏莹 -标准+

11月13日,在四川省宜宾市举行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分论坛——“动力电池国际物流供应链高质量发展专题会议”现场,屏幕的另一端,四川时代一号门前的两辆物流车辆缓缓驶出,标志着“动力和储能锂电池道路运输有条件豁免试点”正式启动。这一仪式的顺利举行,为探索动力电池高效物流解决方案提供了重要实践。

作为“动力电池之都”和全国产业发展的核心高地,宜宾正加速构建全球一流动力电池产业集群。此次会上,来自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科研院校及产业链核心企业的领导与专家,共话电池运输的标准法规、技术创新与供应链韧性等议题,共同探寻产业绿色、安全、高效发展的新路径。

有条件豁免打通运输瓶颈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运输服务处处长刘松在会上介绍了“构建动力锂电池安全高效物流通道”强国试点的具体内容。

在当前动力电池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运输瓶颈已成为制约行业安全高效发展的关键因素。预计到2030年,我国动力及储能电池运输量将达到414万标准箱,较2024年增长约7倍。然而,当前运输体系面临挑战:国内运输中道路运输占比高达95%,但危险货物运输专用车辆严重短缺,预计2026年缺口达8000辆,2030年将扩大至2.5万辆。

为破解这一困局,2024年交通运输部将“构建动力锂电池安全高效物流通道”列入全国首批交通物流降本增效交通强国专项试点任务名单,其核心举措正是制定并推行动力锂电池道路运输“有条件豁免”制度。

重庆交通大学教授、交通运输部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专家组组长吴金中表示:“‘有条件豁免’制度通过科学分级管理,对低风险电池产品豁免部分严苛运输要求,从而有效释放合规运力,助力行业摆脱当前发展困境。”这一制度的实施,将为动力电池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物流支撑。

多式联运拓展国际通道

在国内运输体系加速优化的同时,我国在中欧动力电池公路运输领域也取得重要进展。会上,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副主任陈冰波介绍,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已成功完成多次试运行,成为继海运、空运和传统陆运之后的“中欧第四物流通道”。

在海运领域,中国锂电池产品的全球出海正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辽宁海事局大连危险货物运输研究中心副主任罗薇介绍,截至2024年年底,在中国锂电池全球市场占有率已达79.8%。在此背景下,《船舶载运锂电池安全技术要求》等行业标准正式出台,为锂电池海运提供明确规范。各地海事部门也积极开展创新实践:浙江海事局建立新业态产品海运条件评估三方合作机制;福建海事局搭建“政产学研用”平台编制监管指南;长江、江苏海事局打造“新三样”出海多式联运“直通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显著提升。“我国提出的大包装装载多个动力锂电池、常规包装突破400kg的大型锂电池类货物运输方案已被纳入国际运输规则,”罗薇表示,“这为‘中国制造’出海创造了更加便利的制度环境。”

面对国际物流挑战,产业链核心企业正积极构建多元化解决方案。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物流总经理龙静介绍,公司已成功开辟里海通道、北极航线等新线路,其中江门至德国的北极航线将运输时效提升了50%以上。中远海运物流供应链有限公司动力电池项目总监孙苏婉则表示,公司依托全球网络优势,通过构建“双仓联动”的仓储网络、打造专业交付型仓库以及推动全程数字化,为动力电池出口提供了端到端的供应链保障。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随着试点工作的深入推进和各方力量的持续汇聚,我国动力电池国际物流供应链将朝着更安全、高效、绿色的方向加速发展。

凝聚共识推动动力电池物流高质量发展

会上发布了《动力电池运输行业发展报告(2024-2025)》,为行业发展提供了系统参考。吴金中在报告中介绍,2024年我国动力电池产量达826GWh,2025年1—9月累计产量约786GWh,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其中宜宾动力电池产量约占全国16%。当前产业技术路线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运输服务体系取得显著进展,《船舶载运锂电池安全技术要求》等行业标准陆续出台,特别是道路运输领域已正式启动“有条件豁免试点”。

吴金忠同时指出,行业仍面临运输效率有待提升、国际供应链韧性不足、安全防护措施需加强等挑战。展望未来,他建议从提升运输安全保障能力、提高综合运输服务效率、增强国际供应链韧性、完善运输标准规范体系四个方向重点发力,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随后的圆桌讨论,来自电池制造、海事、航空、港口、物流等领域的专家围绕多式联运、政策衔接、技术标准等展开深度对话,凝聚了多方共识。

此次“动力电池国际物流供应链高质量发展专题会议”由中国交通企业管理协会、重庆交通大学、中国民航危险品运输管理中心与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承办。

编辑:苏莹

责编:翟永威

审核:郭一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