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由蜀道集团投建(川高公司主导投资、四川省公路院设计及监理、四川路桥川交隧道公司建设)的G8513线九寨沟至绵阳高速公路(以下简称“九绵高速”)全线最长隧道白马隧道双幅贯通,标志着九绵高速项目建设取得又一突破性进展,为九绵高速2025年全线建成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
九绵高速起于九寨沟县郭元乡青龙桥(甘川界)附近,经阿坝州九寨沟县和绵阳市平武县、北川县、江油市,止于绵阳市游仙区张家坪。该项目是四川省内唯一一条全国绿色公路建设典型示范工程,位于川西北高寒高海拔地区,走廊狭窄,土地稀缺,环境敏感,生态脆弱。
白马隧道进口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勿角镇,出口位于绵阳市平武县白马藏族乡。隧道右线全长13000米,左线全长13013米,为分离式特长隧道,最大埋深1092米。该隧道Ⅴ级围岩占比高达97%,瓦斯段落占比100%,是省内在建第六长的公路隧道,是目前国内设计施工难度最大、风险最高的公路隧道之一,同时也是全线海拔最高的工点。隧道地形、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沿线穿越断层、富水地层、大变形段、破碎带、瓦斯等不良地质,施工建设过程犹如穿越“雷区”。
“这里就是海拔最高、施工最难、工期最长的九绵高速公路白马隧道。这条穿越绵延万里、雄奇险峻的高山峡谷,按照80千米每小时的设计时速,通过白马隧道只需10分钟不到。”在隧道出口处,蜀道集团川高绵九公司工程养护部工作人员李占峰激动地说道。为了这天的到来,李占峰和同事们已扎根一线7年。
“白马隧道地质条件复杂,围岩变化频繁,岩体破碎,自稳能力极差,常发软岩大变形情况,出现溜坍现象,安全风险极高。”蜀道集团四川省公路院九绵高速白马隧道设计代表张靓表示,要想打通隧道,必须战胜这些“拦路虎”。然而,面对软岩的包围,打通白马隧道犹如在“豆腐”里打钻。为解决这一技术难题,建设团队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并邀请行业内权威专家对地应力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反复研讨验证,结合白马隧道实际,提出软岩隧道“强超前、快支护、紧步距”的“三道拱”施工支护理念。
“经过多次试验和优化,成功将该理念应用于实际施工,做到‘快挖、快支、快锚、快封闭’,减少由软岩大变形导致的隧道反复加固、换拱,极大提高施工效率。”蜀道集团四川路桥川交公司九绵高速LJ9合同段项目总工程师李小勇介绍,建设团队还积极开展软弱围岩隧道机械掘进设计理论研究,引入千米定向钻,以高效、高质的钻进、钻探,有力应对软岩段落治理,并通过引进三臂凿岩台车、隧道专用破碎锤挖掘机、拱架安装台车、自动挂布台车等智能化先进设备和“川隧大模型”,实现施工工艺机械化、项目管控智能化,多管齐下,彻底克服不良地质,进尺速度较最初提高一倍,顺利攻克软岩大变形技术难题。
值得一提的是,由自主研发的“川隧大模型”将项目施工进度和工作节点进行实时管控,打破“信息孤岛”,形成“大脑+机械”的全“芯”模式,对隧道施工管理流程进行了数字化流程再造,帮助隧道管理者准确把控各工序的衔接与施工进度,实现隧道“点穴式”精准施工。通过远程监控隧道施工建设每一步,最大程度地对项目建设做到“了如指掌”,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生产。
据了解,基于白马隧道地质条件复杂、环境敏感、气候条件恶劣等重难点,绵九公司加大项目质量管理、科技创新、四新技术应用与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投入,创新工艺工法,开展了多项具有行业引领性的探索和实践,获得综合配套国家级工法1项、省级工法2项、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21项,发表省级论文26篇。以白马隧道为典型案例,形成九绵高速软岩隧道大变形隧道动态施工指南、层状软岩隧道动态施工管控技术指南,为类似山区高速软岩隧道施工提供指导和借鉴。
编辑:廖芊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