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致敬劳动模范 | 手握长缨 缚住苍龙 一名地质专业总工程师的16年

2025-05-01 16:42:12 来源:中交四航院 作者: -标准+

他打破常规,创新勘察设备,攻克水运工程静力触探难题,不断突破海洋工程勘察的技术瓶颈,为我国乃至全球的海洋工程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与智慧方案。2009年,硕士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工程专业的杜宇,怀揣着对地质事业的热爱,加入了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简称“中交四航院”),现任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地质专业总工程师。这位来自李四光故里,始终将“地质是工程灵魂”这一理念铭记于心的工程师,开始了投身到工程一线的职业生涯。

2010年,年轻的杜宇在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中初露锋芒。

当时,国内海上静力触探经验一片空白。面对复杂的海洋环境与高精度的勘察需求,杜宇创新性地设计出四钢丝绳双滑轮起吊系统,并巧妙引入波浪补偿系统。这一创举不仅让设备性能大幅提升,更为精细化勘察作业筑牢了根基。然而,杜宇并未就此满足,为了攻克水运工程静力触探数据解译的难题,他一头扎进国外规范和专业文献的海洋。在实验室开展了大量室内土工试验与孔压静力触探试验的对比分析,最终完成了《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岛隧工程孔压静力触探试验结果评估专题研究报告》,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的空白,为后续海洋工程勘察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

2016年,杜宇带领团队奔赴斯里兰卡,开启科伦坡港口城项目的勘察征程。面对浪高水深、暗流涌动的复杂海域,他大胆提出用A字架代替船用吊机的安装工艺。这一方案遭到不少质疑,但他没有动摇,顶住压力带领团队全力攻关。在实验室反复验算精密数据,对图纸进行数十轮优化;在港区现场顶着高温酷暑,忍受肆虐海风,严格把控焊点工艺。历经艰辛,完成设备安装调试。A字架方案不仅显著降低起吊过程中的摆动,还有效增强了设备的抗风浪能力。为满足工程进度要求,杜宇与团队放弃了春节休假,奋战13个日夜,完成了38个静力触探孔,以高效优质的成绩充分展示了中国工程师的实力和担当。

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杜宇临危受命,负责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的地质勘察工作。他科学制定“排查、监测、隔离、消杀、培训”五位一体防疫措施,带领着团队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疫长城”。针对项目部分线路自然条件恶劣,传统的钻机勘察效率低下问题,杜宇深入研究,提出组合使用手摇钻、麦克托什探针、十字板剪切仪等多种工具的新思路,大幅提高实施效率。在12个月的艰苦奋战中,138名中国员工与20名属地员工齐心协力,完成了近1500个钻孔,实现“零安全事故”“零污染”“零感染”的安全生产目标。

杜宇没有满足于已有成绩,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科研领域,大力推进孔压静力触探试验在项目上的应用。他带领团队在多个国内外大型勘察项目中攻克了重重技术难关,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作为副主编,他完成了《水运工程静力触探技术规程》;作为核心人员,参与了《公路跨海通道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和《海上风电场工程吸力桩基础勘察规程》等行业标准编写;还担任了《基于国内外标准的海港工程岩土勘察指南》的常务副主编,深度参与了中交集团重大专项研发项目《基于北斗的远海智能综合勘测系统研发及应用(一期)》。这一系列丰硕成果不仅有力提升了我国海洋工程勘察技术水平,也为全球海洋工程勘察提供了行之有效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海上工程地质勘察困难多要求严,杜宇深知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他构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员工创新思维,提升专业技能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开展丰富的团队建设和培训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与战斗力。

杜宇,以创新笔触,擘画设备升级蓝图;以知识墨香,勾勒技术突破华章。他用智慧与汗水,在海洋工程地质勘察领域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他以开拓者的姿态,手握长缨,缚住苍龙,向着更高的山峰不断攀登。

编辑:李旭雅

责编:

审核:潘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