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中江高速探索桥下空间治理新模式

2025-05-21 10:19:05 来源: 作者:白小辉 -标准+

在广东省佛山市均安镇天连村,广中江高速桥下2.57 万平方米的空间正在探索基层治理的新模式。曾经堆满建筑垃圾的灰色地带,如今已蝶变为智能步道蜿蜒、非遗文化流淌、夜经济蓬勃的城乡融合新地标。

空间治理破题:从“灰色地带”到“价值高地”的三重跨越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交通网络的重要节点,广中江高速天连段桥下空间曾因非法占用成为“治理痛点”。建筑垃圾堆积、违规搭建等,桥梁结构安全与周边人居环境均面临严峻挑战。

2024年,广中江高速将桥下空间治理纳入提升“基层治理”项目清单,并联合佛山市均安镇政府、天连村村委,以“交通设施安全优先、城乡融合价值叠加”为原则,启动“高速公路桥下空间政企创新项目”。

“我们主动联合地方政府,将高速公路桥下空间纳入城乡公共空间体系,通过‘安全底线+文化赋能+民生增值’的治理路径,实现交通干线与城市生活的有机衔接。”广中江高速负责人介绍。

桥下空间经过精心设计和施工,升级成为集运动、休闲、社交于一体的多功能空间,推动桥下空间从“交通附属品”向“文化体验场”和“民生服务区”转型。广中江高速天连段凫洲河段桥下空间与美岸项目结合,构建起占地超1.25万平方米,集自然生态与人文活力于一体的亲水休闲空间。

治理机制创新:构建“三维协同”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广中江高速天连段治理的核心突破,在于打破传统治理壁垒,构建“政府统筹资源、企业技术赋能、村民主体参与”的协同机制——

政府统筹顶层设计:均安镇将项目纳入镇域城乡融合发展规划,将桥下空间改造与凫洲河美岸工程、乡村旅游线路串联,形成“水陆联动”的生态景观带。

广中江高速发挥专业优势:实施桥梁结构智能监测、雨污分流系统改造,并建立"一线三路" 联勤联动机制,实现异常事件快速预警响应;

村民全程参与治理:通过“村民议事会”收集改造建议,增设夜间应急照明系统等民生需求落地;成立由村民组成的“志愿服务队”,负责日常保洁与活动组织,实现“治理成果人人共享、人人维护”的良性循环。

“改造前,我们带着设计图纸走访了全村200多户家庭。如今,65岁的村民李伯主动担任桥下空间的‘文明劝导员’。”天连村党委书记感慨,“高速桥下从‘被遗忘的角落’变成了‘村民的会客厅’。”

夜经济新场景:从“文化惠民”到“治理闭环”的价值延伸

日前,在凫洲河畔,市民围坐亲水台阶观影,一旁的治水主题打卡点、非遗美食摊位与“志愿好礼”兑换区形成消费闭环——这是天连段治理效能的最新延伸。

“自从这里修建了桥下空间和步道,我就经常带着小孩过来散步玩耍。”天连村村民欧阳女士表示,“今晚原本想来江边散步消食,结果全家‘沉浸式’观影两小时,在旁边买的章鱼小丸子、柠檬茶、豆腐花等小吃茶饮反而把肚子填得更饱。”

电影引流—市集消费—志愿反哺”的模式,实现“文化惠民+经济激活+治理参与”的三重目标。均安镇负责人说:“我们让桥下空间从‘生态廊道’升级为‘生活秀场’,激活了夜间消费链,为文旅空间发展和夜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绿美广东实践:从“单一绿化”到“复合价值”的治理升维

天连段的升级改造,正是广中江高速落实“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缩影。截至目前,广中江高速已累计改造桥下空间17.6万平方米,面积大致相当于25个标准足球场。

这些改造后的桥下空间不仅为市民提供了多样化的休闲场所,也成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我们坚持‘生态效益与民生效益并重’,让桥下空间不仅‘绿起来’,更‘活起来’。”广中江高速负责人介绍。

通过植入“红棉志愿服务站”,广中江高速在桥下空间公园开展助农市集、交通安全教育等活动10余场次,服务群众超千人。天连水畔公园更被纳入佛山市“城乡融合示范项目”。今年10月底前,广中江高速将完成中山东凤段伯公、民乐社区路段约4万平方米的桥下空间改造。

编辑:秦傲

责编:秦傲

审核:王俊峰